一朵奇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时间:2022-10-05 02:39:56

一朵奇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阅读部分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下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是阅读教学的一朵盛开的奇葩,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股淡淡的清香。

笔者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努力寻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有效策略,让语文与学生生活走得更近。这里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它与连续性文本有何区别。“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例如小说、散文等,这种阅读材料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完整的信息”,而非连续性文本不是由段落构成的,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非连续性文本比连续性文本更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强调实践与运用,与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更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走进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策略一:适时呈现挂图、图表、广告等非连续性文本,激发探究欲望。

现在的语文课不能仅凭教师的一张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因为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欲望很强烈,往往教师适时呈现的一些小物件或幻灯片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口语交际“介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时,教师设置了一个“猜猜看”的活动,利用课件播放十组少数民族的图片,让学生猜,并说说依据。学生一下子热情高涨,积极讨论与发言,在辨别傣族与彝族时,小组间产生了意见的交锋、观点的碰撞,在交锋与碰撞中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少数民族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有了更鲜明深刻的认识,体会到多民族文化的魅力。

策略二:收集与展示非连续性文本材料,进行语文实践。

非连续性文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教师要有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寻找与收集非连续性文本,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展示与交流,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拍摄错别字照片的“小小啄木鸟”行动,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一张张照片真实、鲜活,教师让学生探究错别字形成的原因,思考如何避免写错别字,发出倡议,开展志愿者行动。这样,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实践中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策略三:沟通、拓展与连续性文本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文本细读。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连续性文本而言的,是根据文本的外在特点而划分的,具有结构简短、样式丰富、实用性强等特点。我们应利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课文的连续性文本阅读之间形成互补与联系,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与视野,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问题,感悟连续性文本的魅力,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进行文本细读。比如教学《谭千秋》一文时,教师有意识地将有关谭千秋老师的图片及新闻报道与文章内容进行比照、印证、补充,让学生说说更喜欢哪种表述。教师还呈现了范美忠的做法及言论视频资料,让学生进行讨论,感受谭千秋老师的大爱无疆。

在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反思,只有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走向深处,才是真正的语文阅读,否则就会变成浅阅读,课堂也就没有了深度。

反思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是图片、视频等的直观阅读,需要图文结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由此可以看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是非连续性文本的简单直观呈现,需要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重在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生动的说明、热烈的讨论,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与形式。如何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变成简单的图片与视频等的直观阅读?这就需要图文结合,将图片、图标等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说明,如欣赏一幅漫画,不仅要问画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即画了什么,更要问这幅漫画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即说明或表达了什么。只有将图片与文字结合,让学生在图文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语言运用的能力。

反思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是单独进行的浅显阅读,需要内外结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是课堂文本阅读的主要方式,更不是单独进行的。如果课堂上都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那么课堂阅读必将肤浅、浮躁,甚至浮夸,不利于小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需要与连续性文本阅读结合,才能相得益彰,甚至认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辅助手段,是让学生更好地与教师、教科书编者以及文本进行对话,以促进课堂教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更有意义地生成。比如教学《爱之链》,书中的插图怎么用,不是一看而过,更不是让学生在图上随意画画,可以自创给画面中的人物配上一句台词,也可选用课文中的句子,将课文与图片有机结合,就能更深刻地读懂人物的内心。

反思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必须是语文角度的阅读,需要有语文味。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是美术欣赏、观看电影、产品介绍等画面性认识,而是需要教者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进行开发与整合,让非连续性文本产生语文的教学价值,挖掘适宜的教学内容。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也就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需要体现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应让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开展课内外活动,进行有效的说明、解释、讨论,用语文的方式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比如笔者课前收集了几则关于“”的新闻、图片和文字资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问题?说说你的理由,采用“我认为_____,因为_____”句式说一段话。这也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一次契机。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考察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作出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一个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视域,笔者只是做了一些探索与反思,期望小学高年级段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朵语文奇葩越开越美!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神州路小学 224012)

上一篇:以“童话精神”提升童话教学效率 下一篇:一年级上册笔画教学的现状及匡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