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产学研项目为引导加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时间:2022-10-05 01:42:48

以政产学研项目为引导加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2009年6月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参与了辽宁省营口市开展的《2009年营口市农业政产学研合作共建项目》(简称‘政产学研项目’),其中多为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具体项目。恰逢‘构建辽宁绿色农业经济模式与对策研究’项目立项之际,将“政产学研”项目与辽宁绿色农业经济模式构建相衔接,从而更有效地推进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地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便成为我们实践的主题。

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

2011年8月4日中国绿色经济网报道,我国大部分省市处于‘高碳’发展水平。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选取了社会经济资源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能力、低碳产业发展等指标,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得出了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我省为相对高碳区。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基于绿色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省发展的必然选择。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政产学研项目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已经开始向绿色和低碳经济的商业模式转型,从理念和技术上给项目的运行增添了绿色的光彩。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要以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承载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政产学研”项目为载体,服务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为进一步扩大农业高职院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三农”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理念更新、技术创新、人才储备上的优势,我院围绕营口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振兴”,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谋求与营口市展开全面农业生产合作,达成了以“政产学研”为载体的共建项目对接协议,参与“政产学研”共建项目涉及4大类25个小项,涵盖了种植、养殖、果品、检测、生态等方面,直接参与教师45人。

1.新农村生态村共建项目

在盖州市二台乡牌坊店村、盖州市徐屯镇龙湾村、鲅鱼圈区红旗镇达营村、大石桥市旗口镇后会村、大石桥市建一镇黄丫口村和盖州市西海办事处红旗村6个新农村建设中,针对每村的主导农业项目进行规划部署,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苹果生产、生姜种植、葡萄生产、水稻生产、林地经济和海产品养殖项目。发现在整村主导项目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上不符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生产过程,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共同研发绿色生产的关键技术。

2.新品种、新技术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共建项目

结合当地经济效益较好,技术较成熟的农业生产项目,配备科技人员,参与项目生产,借此将绿色农业经济理念导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去,同时共同研发生产环节中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包括设施晚红关键技术研究(九垄地)、无公害黄瓜生产(老边区柳树镇)、大棚蔬菜生产(开发区安平村)、水稻生产综合指导(大石桥后会村)、种鹅养殖示范基地(营口市老边区)5个主要的生产项目。同时加快学院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力转化。如新选引的玉米、高粱、苹果等品种得到了快速的生产中试和应用。突出环境保护设计理念、保温效果好、建造成本低的内保温组装式温室大棚新技术,取消了传统大棚的硬式墙体、立柱、草苫、棉被和土木建筑,无建筑污染,不破坏耕地,充分体现了绿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项技术除在本地区外,在全国多个省份也得到了推广应用。北方日光温室梨高效生产技术,在研究梨促成栽培的技术中,无意间发现梨在温室中促成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危害很轻,果实生长期间的农药用量只需露地生产的1/5,生产过程与绿色农业经济要求不谋而合,此项技术也正在示范应用中。

3.科技人员挂职,开展科技共建

派驻老边区柳树镇和大石桥市博洛铺镇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副镇长,出席镇两委班子的工作会议,参与镇农业工作的开展运行,规划镇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结合镇农业优势项目和农村整体居住生产环境良性发展,将绿色农业经济理念导入政府工作状态中,是政府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和责任,挂职人员有义务为此付出多方努力,不仅要发现镇内可解决的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也要发掘学院及社会上更有价值的人才、技术和合作途径。例如在柳树镇太平山村和东岗村首先实施的秸秆气化站试点项目,在太平山村、东大村、东岗村和西岗村首次实施的1200座农村改厕项目,都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集中连片的进行效果更为明显,能源利用可再生化,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科技人员挂职融入了农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思路,在挂职单位的认可和支持下,从而更广泛、更全面、更有的放矢的使得政产学研‘四轮驱动’又‘四轮齐动’,更好的推动了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4.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偿委托检验检测

包括农业投入品执法委托检测(化肥微生物肥料添加剂,农药、兽药、饲料,农作物种子例行鉴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农产品认证及质量检验、环境监测(土壤、水质、大气)。这些项目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性较强,合作弹性较强。

三、实践“政产学研”项目的认识与体会

1.“政产学研”角色分析与定位

政府搭台推动产业界研发经费向科研院所流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适当干预及政策手段的运用对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搭台主要体现在:改善企业环境、制度建设、有效干预与适当调控、信息、中介服务等。其中利用这些职能建立绿色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是政产学研合作更为成功的前提保障之一。2011年2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经济报告》。报告称,从现在起至2050年,每年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投资于10个主要经济部门,便可推动全球向低碳绿色经济转型。因此协调经费到位与经费使用规范有序,是政府搭台的关键职责之一。产业实体为主体。产业实体包括企业、合作社、有主导产业的村镇、龙头企业联动的农户等。产业实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要求、产业发展瓶颈、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最终需要产业实体来明确并提出。例如:生产污水处理问题,应该首先由产业来提出,而并非社会代为提出,即便不能恩泽四方也应该做到自扫门前雪。再如资源化(或者叫循环利用),应该是产业节约成本,形成良性循环的技术思考和技术措施,是产业实体发展的内心追求,是产业增值的良方,如何再依赖社会呢?因此,企业是研究开发的主体。必须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组建技术创新开发中心;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科研机制并使其发挥作用,优化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的配置,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学研是主导。农业高职院校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与主导的作用。农业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高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养成,而且更重视如何将知识转让给经济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尤其是产业实体。近几年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省农委、省教育厅的高度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民培训班、农村技术员培训班、涉农企业领导培训班以及农业中职校长教师培训班等等;向企业陆续推出了玉米新品种、新型内保温温室等实用技术;同时制定完善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体制,定期与产业实体进行人员互派交流;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政产学研便为其一。在这些活动中,将新理念、社会发展新潮流传播开来,起到了当前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政产学研”合作,产学联动是推进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2.“政产学研”项目为绿色农业经济服务的自觉性、积极性、持续性和长效性有待提高“政产学研”

项目开展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从政策制定、企业筛选、人员配备上作出不断调整;绿色低碳、可持续、资源化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产业实体与社会的无上追求;学院雄厚的科研力量有待发掘。这些因素如何自觉、积极、持续、长效结合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21世纪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政产学研”项目开展作为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最应从人力资源上做到自觉、积极、持续、长效。“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是培养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所需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向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中国的产业向价值链的上端转移,产业价值链的转移在如今时代必然要有绿色低碳的色彩。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5大素质:扎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政产学研”合作是政府政策引导、知识资源和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的全面合作。因此,通过政府、学界、产业和科技界的合作,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工程经验训练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所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所需。应加强和完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自觉性、积极性、持续性和长效性。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政产学研”联盟的创建,有利于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持久性和长效性。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组织,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具有网络化特征的空间产业组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农业属于基础产业,也是相对弱势产业,选择地方政府主导型的政产学研联盟较为客观实际。政府担当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和协调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投资者,协调集群内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组织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

3.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产学研合作的层次有待提高,有待促进农业产业实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农业作为基础行业,技术创新并非一日之功,往往一项新技术新成果的出现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也是产业界和学院合作层次较低的原因。产业界以事业拓展和获取利润为目标,注重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合作,所以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而院校科研不愿舍弃基础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因为院校的教师以教育和研究为第一任务,那也是后续力量的源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从根本上增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绿色低碳、持续性循环发展。建立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把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需要列入省和地方的重大科技计划,充分整合农业高职院校各种创新资源,促使农业产业集群建立技术研发与创新联盟,与此同时协调好产业、学院和实施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重视应用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相结合,为服务我省当前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设,和未来绿色经济和低碳生活提供强大的基础保障。

上一篇: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革新 下一篇: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