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在我国就业体制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05 12:10:21

灵活就业在我国就业体制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随着工业化经济发展为全球化经济,面向大众的稳定的劳动就业时代已经逐渐结束,中国就业格局已经发生并且还在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以不稳定为特征的就业形式之一――灵活就业应运而生了。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为缓解我国就业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力推行灵活就业模式成为解决我国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灵活就业的界定、形式及基本特征

灵活就业是相对于正规就业和全日制就业的一种就业形式,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从人员构成上看,灵活就业群体的从业形式多种多样,涉及的行业和职业门类十分广泛。灵活就业人员的主要来源:一是企业下岗、离岗、失业人员,主要受雇于小规模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或从事临时工、季节工等劳务活动,或从事个体经营;二是知识阶层和大学毕业生等城市新增经济活动人口的部分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或特殊技能,多为自由职业者;三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安装劳动,或保安、保洁、饮食摊点、家政服务及其他服务性职业。

灵活就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目前我国存在的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十一种: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派遣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自雇就业、家庭就业、承包就业、小时工就业、兼职就业。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灵活就业有四个基本特征:

1.就业形式灵活多样。一是这些就业形式在劳动时间、付酬方式和工作场所等方面的灵活性。二是这些就业形式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需要,而且本身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方式、状况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三是这类从业人员生产经营的产品数量、品种和提供服务的项目、内容、方式等,都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迅速变化。

2.就业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灵活就业工作的职业声望不高,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报酬较低,且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保险福利基本上也没有。即使是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小企业的自雇人员,他们也往往面临难以融资、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或服务对象的困境,收入也不稳定,有时甚至难以为继。总体而言,灵活就业的质量不高。

3.就业要求普遍较低。除少数专业技术工作外,我国大多数灵活就业岗位对从业者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要求都不高。据我国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灵活就业者中文盲和半文盲约占1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70%,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1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6%。而且,各种灵活就业形式对从业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体力等方面的包容性也很大。使许多年龄偏大、技术老化、素质较低的城市失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就业和再就业,从而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4.就业者组织程度低,缺乏社会保护。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劳动方式多种多样,或者是独立完成工作,比较分散,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灵活就业者组织程度比较低。当权益受到侵犯时,得不到组织力量的支持,他们的权益也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二、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

灵活就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满足了人们对产品、服务的多层次需要。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需要。并对促进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减轻城市贫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在发展中也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在我国目前就业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灵活就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国家灵活就业方式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灵活就业也没有纳入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这些都制约了灵活就业的发展。

其次,针对灵活就业的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系统和全面,一些政策规定也缺乏操作性。比如关于工时的规定对灵活就业人员来说太死且标准太高,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和连续两个休息日的规定,在小型企业里往往很难实行。待遇偏低。

第三,专门的灵活就业服务系统尚不健全。劳动用工信息、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尚不能满足灵活就业的要求。很多准备创办小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得不到创业培训和有关咨询服务;小额信贷的担保条件限制多、手续复杂,许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它灵活就业人员创业融资困难等。

第四,就业人员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灵活就业人员的一些基本劳动权利较难得到保障。主要表现在:灵活就业人员工作岗位极不稳定,随意被雇主解雇;工资报酬达不到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拖欠、克扣工资现象严重;工时超过法定工作时间但加班加点得不到应有的报酬;灵活就业人员普遍享受不到基本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待遇;劳动和安全卫生条件恶劣;一些就业者的人格尊严得不到维护等等。

三、大力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

1.制定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各项优惠政策。10年前出台的《劳动法》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特别是一些基本劳动标准(如劳动时间的规定、劳动合同的签订等)与推行灵活就业有相冲突的地方,需要结合目前的情况加以修订。要制定和落实针对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工商管理、税费减免、创业资金扶持等项政策。同时,要抓紧研究制定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险政策和制度。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不固定、收入不固定、工作时间不固定、岗位不固定等特点,完善社会保险的业务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个人申报登记办法、个人缴费办法和资格审核办法,鼓励灵活就业人员通过劳动保障事务机构或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等实现整体参保。

2.为灵活就业者提供便捷优质的就业服务。目前各地针对流动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一般仅限于简单的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但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上做得还远远不够,劳动保障事务和劳务派遣在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开展起来。今后要加强这些就业服务项目的推广普及,还要根据流动就业的特点开发一些新的服务项目,使广大流动就业人员能有更多的选择,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应加强对灵活就业者参加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从优化服务的角度着眼,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或工作岗位,加强机构内部计算机网络建设,完善数据库,做到灵活就业人员随到、随交、随记账、随办转移,切实做到动态、灵活、开放式的“精细化”管理。

3.开辟灵活就业新领域。要继续巩固现有的各种灵活就业方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通过政府给予经费补助和多方面的政策扶持,积极促进劳务派遣公司等劳务服务组织的发展。鉴于我国正规部门中的灵活就业人员比例还较少,今后应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在正规部门中大力推行灵活就业方式,在促进就业的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切实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要正确处理促进灵活就业与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关系。在鼓励劳动者选择灵活方式就业的同时,要在劳动合同、就业期限、工资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安全卫生、解雇限制等方面,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使他们实现“体面劳动”。要想方设法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促进其正规发展。

(1)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要研究制定一套适应新形势的培训、就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使得合同期限、合同形式、人员流动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更加灵活,以适应灵活就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通过灵活就业形式实现再就业。在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等工作时间和场地要求比较灵活、就业容量较大的领域,大力推行灵活就业形式。指导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普遍开展适应灵活就业的服务,定期收集和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用工信息,开设专门窗口,提供适合灵活就业特点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在有条件的街道社区成立专门的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

(2)建立协商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灵活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用人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应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就业者的工资收入水平,并应根据双方协商结果签订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

(3)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对灵活就业人员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

(4)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研究确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费率、缴费年限、缴费方式及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对无用人单位的灵活就业形式,应确立灵活就业人员个人缴费主体地位。逐步实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保障事务机构、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等多渠道登记和缴费。建立灵活多样、选择性强、简便易行的社会保险接续办法。研究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异地转移问题,适时提出实施办法。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问题。比如,有用人单位的灵活就业人员,应该由雇主替他们缴纳工伤保险费;而没有单位的灵活就业人员,应允许他们以个人身份参加工伤保险,费率参照其工作性质所对应的行业费率来确定。

(1.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上一篇:关于音乐教学激趣“八式”的实践探究 下一篇:优化大学数学教学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