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要素让语文课堂生辉

时间:2022-10-04 10:48:29

把握教学要素让语文课堂生辉

当今社会,知识信息迅猛发展,各种资源层出不穷,努力研究学习是信息化的社会赋予小语教学的新使命。对此,小语修订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那么,在语文学科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教学的要素,让语文课更加熠熠生辉呢?

一、 重视阅读教学,创设"对话场景"

阅读教学中,处于立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也存在一个"场"。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身心无比愉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我们把这样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可以称之为"对话场"。而这个"对话场"的创设与形成,正是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1、阅读中进行对话。

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构的过程。没有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内因不发挥作用,学生是很难无法完成知识体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构的。

2、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全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之初,肯定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仅仅依赖这种对话,是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师的科学整合,则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关键。

3、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

教材这种文本,也包括其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教学资源。"文本拓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层面是从"客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什么叫"客观文本"的拓展呢?我们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它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我们就认为它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种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横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个层面是从"主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

二、加强作文训练,运用情境教学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而传统作文教学中的呆板、僵化、作文训练成人化、技巧化、创作化,造成学生厌学作文。听取了情境教学汇报课后,使我感觉作文教学出现了一条新思路,非常值得尝试、推广。

1、转变作文的题材。传统的作文题材过于局限学生的写作空间,十多年不变的作文题目使学生统一式地套用"车上让座"、"拾到钱包交还给失主"、"帮助老人清洁环境"等等。这些事情不可以写吗?不是,但如果学生根本没做过这样的事情,而老师偏要出这样的作文题目,这不是逼着学生写谎话吗?因此,转变作文的题材非常必要。

2、转变作文的写作形式。学生的写作驱动力完全出于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处于被动的状态。正因为学生经常处于这种被压抑的写作状态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真正的发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了。而情境作文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的地方,通过实地参观、全身心投入做游戏、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聆听各种不同的音效,直接观看动画的片断等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积累真实的、形象具体的写作素材。

3、转变作文的指导方法。语文老师对于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觉得特别"头痛":错别字随处可见,句子不通顺,看完一篇作文后,还搞不清学生到底写了什么。对此,我也有同感。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情境教学的专著后,觉得老师要对这些作文难的学生"下药",首先得找出他们的"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作文难的学生普遍存在感受力差的问题,他们通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外部的信息没有反映到他们头脑里,自然激发不起他们的什么情感,所以他们写起作文来通常是言而无物。为此,我特别为这些同学准备了各种不同的音效,如风声(微风、大风、狂风)、雨声(小雨、大雨、暴雨)、市场的买卖声等,让他们边听边想象:这是什么声音,现在我们来到了哪里?......除了训练听力外,还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三、尊重学生差异,突出主体。

1.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研究主题的确定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坡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好的学生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中下生只要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如《不懂就要问》一文,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研究问题。①了解性研究--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②探源性研究--孙中山为什么要这样做?③拓展性研究--私塾教育与今天教育有何不同?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学习什么?以上第一、二个问题较浅显,从课文中就可以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适合中下生进行研究;第三个问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信息和自身的经历进行分析判断才能解决,适合优生进行研究。这样,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在解难和爬坡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2.让学生主动确定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拟定主题,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体感知,获取有关信息,进行交流,而后针对交流的情况在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基点的扭结处确定研究的主题,明确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如学习《詹天佑》一文,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确定"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研究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经历和文本完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指导作用;更好的利用情境作文教学,强化儿童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让儿童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指导思想,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由学生自主确定,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审美活动中以美育情,陶冶爱美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使学生不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或许就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归宿吧。

上一篇:阅读和写作 下一篇: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