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04 10:36:07

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口服中药止痒汤,治疗组在口服中药止痒汤的同时进行穴位注射。结果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痊愈率、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

【关键词】 皮肤瘙痒症;穴位注射;口服中药

皮肤瘙痒症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随着现代社会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本病的发病因素比较复杂,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病的治疗非常棘手。笔者自2006年7月至2008年9月采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本病,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选择符合皮肤瘙痒症诊断标准[1]的83例患者,其中男43例,女40例,年龄18~70岁,平均(37.6±10)岁,病程1月~10年,平均(4.3±0.9)年。入选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排除标准 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70岁以上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方案 对照组:服用自拟止痒汤,方药组成:生地30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马齿苋30 g、何首乌20 g、当归20 g、丹参25 g、鸡血藤30 g、生龙骨50 g、生牡蛎50 g、地肤子30 g、白藓皮30 g、刺蒺藜30 g、黄芪40 g、荆芥20 g、防风20 g、生甘草15 g。由本院中药制剂室水煎成袋。服用方法,150 ml/次,早晚各服一次。治疗组:口服止痒汤的同时进行穴位注射,选取双侧足三里,双侧曲池。注射方法[2],选定穴位,碘伏消毒后,用1 ml注射器,抽取盐酸异丙嗪(0.2~0.4)ml,在已选好穴位处快速进针,上下缓慢提插得气,回抽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每穴(0.05~0.1)ml,每日注射一次,5 d一个疗程,10 d后观察疗效。两组在治疗期间避免热水烫洗,禁食鱼、虾、蟹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内衣宜穿宽松棉制品。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瘙痒完全消失,继发皮损消退,无需再用药物治疗;显效:瘙痒明显减轻,继发皮损明显改善;有效:瘙痒减轻。继发皮损有所改善;无效:瘙痒减轻不明显[3]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均经10 d治疗,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经χ2检验两组痊愈率(χ2=4.41,P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所有患者穴位注射后,自觉酸胀、乏力,持续2~4 h,大多数患者都嗜睡,初次表现明显,后减轻,不影响治疗。对照组、治疗组服中药时各有3例出现轻度腹泻,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易诊断难以治愈的常见病。中医称为痒风,中医文献早在《内经》中即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隋o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卷三七中记述:“风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来往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由于风热血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血虚肝旺以致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气血二者相互依存,气虚血运受阻,气虚不能濡肌肤,故患者皮肤干燥、肥厚、瘙痒。治之当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古训,滋养阴血以治本,凉血清热,活血通络以治标,同时佐以祛风止痒之品。方中生地、何首乌、当归、丹参、鸡血藤、夜交腾滋养阴血、活血凉血为君药,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止痒为臣药,马齿苋、刺蒺藜、苦参、白藓皮、荆芥、防风祛风除湿止痒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共奏滋养阴血、活血凉血祛风除湿止痒之效。

针灸疗法治疗皮肤病,是通过刺激体表的腧穴及经络,达到调节脏腑及经络平衡,内外上下表里平衡,激发运行气血的功能,使病变的皮肤恢复正常。穴位注射疗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或压痛点(阿是穴)而产生效应的治疗方法,是针刺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调整和改善机体功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气血调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药物在吸收的过程中又延长了对穴位的刺激时间和强度[4]。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为全身强壮要穴,针刺此穴有调理脾胃功能,协调气血阴阳的作用,正对皮肤瘙痒症的病机;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针刺此穴能宣泄血热风热之邪,清利阳明蕴热,凉血止痒。盐酸异丙嗪为抗组胺药物,穴位注射此药可使药物吸收缓慢,增加作用时间和强度,同时对穴位的刺激时间也加强。药物与腧穴的共同作用达到滋阴养血,凉血清热,祛风止痒的目的,使患者快速止痒痊愈。同时配合中药内服,治与外治相结合,较单纯口服中药明显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

参 考 文 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7.

[2] 程爵棠,程功文.百病中医穴位注射疗法.学苑出版社,2004:559.

[3] 李殿文,崔华,王萍.止痒合剂加减治疗老年性瘙痒症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7(3):141.

[4] 王莉,冯志宏,刘莉.穴位注射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76例.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2):103.

上一篇: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 下一篇: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疲劳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