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故事中的数学,写充满数学味的故事

时间:2022-10-04 08:51:44

学故事中的数学,写充满数学味的故事

【摘要】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元素,能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是个不错的选择,能让学生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现象、提出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的情况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故事;数学味;兴趣;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5-0031-02

【作者简介】丁爱华,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一级教师,张家港市数学教学能手。

数学来自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也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笔者研究发现,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真正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引领和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能有效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促使他们自觉地关注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学会理性地分析数学问题,切实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素养。

一、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故事,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我们指导学生编写数学小故事,注重让他们明确四点:(1)故事主角形象可以是人物,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莫名其妙的事物,形象设计不拘一格;(2)故事情节可以是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也可以是有可能发生的,可以虚实结合,合情合理即可;(3)故事来源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虚拟杜撰的,要求展开联想、自圆其说;(4)故事结构可以是正面的阐述,也可以是反面差错的纠正,要求显示连贯的认知过程。

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儿童的生活色彩斑斓。自从开展编写数学故事活动,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小作家。在他们撰写的数学故事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奇异的故事情节,触摸到他们对一些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更能体察到他们对数学学习日渐浓厚的兴趣。

【案例1】是“混合运算”而非“混乱运算”

今天,动物学院又迎来了一月一度的计算比赛。

和蔼可亲的山羊老师走进教室,宣布:“同学们,我们的比赛马上开始。”同学们一听,立刻兴奋起来。山羊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混合运算算式:56-7×7。没等山羊老师说话,偏爱同数自乘的小狗就奔到了黑板前。小狗在黑板上边写边得意地讲解:“先用乘法算,7×7=49。”说完,便在第二行写了个等号,并把49写在了等号的右边,这时教室里不时传出几声窃笑和低声细语。小狗没察觉,继续说:“再用49减56等于……等于……怎么不好算了?”小狗急得直冒冷汗,只得大叫道:“等于0!”“哈哈哈……”同学们再也忍不住了,哄堂大笑起来。山羊老师微笑着说:“‘56’作为被减数应该出现在减号的前面,虽然先算了后面,但还是应该把它写在减号的前面呀!混合运算题可不能混乱运算啊!”小狗羞红了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同学们,我们平时做题时一定要细心,别因为计算中的偏爱和抢先,把“混合运算”变成“混乱运算”,闹出匪夷所思的大笑话呀!

这是一个四年级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以后,创作的一个数学小故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可爱的形象化语言把刚刚学习的数学知识整合其中。

二、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故事,培养他们的数理分析能力

如何让学生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真正体悟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数理分析能力呢?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引导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时,应依托故事情节,重点抓他们数学思考的表达,细化分析指导。我们提出三个方面的要点:(1)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追踪思考,写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数学现象、提出的数学问题等;(2)从课堂学习所得出发做出分解思考,对应用数学的情况进行分解,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3)重点分析有关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

【案例2】踏青拍照

小小、颖颖和乐乐三个小伙伴去郊外踏青。

来到一片金灿灿的油菜地前,他们准备合影留念。拍多少张呢?小小提出:“我们先两人一拍,再三人一拍,可以拍多少张?排成一条直线,位置可变。”颖颖接着说:“这涉及一个数学问题,比如,A、B、C三人每两人一拍,那就用组合法――AB、BA、BC、CB、CA、AC,得出6种拍照方式。”“快试试吧!”乐乐迫不及待地说。小小和乐乐在一起拍了2张,和颖颖拍了2张,颖颖又和乐乐拍了2张,真的是6张照片。

“接下来就是三人拍照了,用字母表示排序是ABC、ACB、BAC、BCA、CAB、CBA,还是6种。”小小接着说出了三人组合拍照要拍的次数,“算式都是2×3=6(种)。”

“这是因为两人一拍就是一个人要和两个人拍,三人一拍就是每个人都有两次机会排在第一的位置,所以都是2×3=6(种)。”乐乐及时补充了这个非常重要的原理。

这次踏青拍照,三个小伙伴不仅拍到了美丽的春景,留下了多彩的春光,还从拍照中探究到了有序排列组合的数学奥秘。

在上面这则小故事中,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找规律中的奥秘,通过比较合理的故事情节表述了出来,并巧妙地借助三个故事人物之口讲述了算理。

三、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故事,提高他们的理性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我们应该关注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简洁性和严谨性,力求合乎逻辑。我们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要求他们努力做到:(1)在叙事理性上,要撰写一个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整、合理而有意义的数学故事;(2)在要素理性上,要找到自己想撰写的数学题材,合理设计故事情节,使用合适的数学术语,形成合理的数学语言;(3)在故事细节上,要理性地讲究上下照应、前后配合。

【案例3】哪种方法更简便?

一天,森林小学里的小朋友们在热烈地讨论着一道数学难题:爷爷今年70岁,孙女今年10岁,再过几年,爷爷的岁数是孙女的5倍?大家都被难倒了,嘟嘟卡不停地说:“这也太难了吧!”艾普伦努努嘴说:“这道题可以一年一年地推算。”说完,艾普伦便在草稿本上飞快地算了起来。不一会儿,艾普伦高兴得大声说道:“再过5年,爷爷的岁数是孙女的5倍!”

薇小朵不以为然。她说:“一定还有更简便的方法。”说着,便在草稿本上画啊、 涂啊,忙个不停。很快,她画出了一个线段图(如图1),并解释:“先算出爷孙俩相差60岁,无论过多少年他们都相差60岁。题目说爷爷的岁数是孙女的5倍,就表示爷爷的岁数比孙女大4倍。接着把60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5岁,说明孙女的岁数可以作为1倍,那时候应该是15岁,用15岁减去10岁,也就是相差5岁,就是说要再过5年。所以,再过5年,爷爷的岁数是孙女的5倍。”

她说得有条有理,有根有据,让人听得懂。大家都翘起大拇指,一起夸薇小朵。

四年级的学生对以上数学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解读和分析水平。但是,要把故事中的数学道理非常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就需要学生借助有趣的情节和合适的数学语言。小作者借助大家熟悉的卡通人物,把其中的数学道理进行了有条理的阐述。

教师应鼓励学生写有数学味的故事,突出故事中的数学性,并在持之以恒的指导过程中,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数理分析能力、提升理性表达能力等方面,推动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进程。

上一篇:关注孩子的角色体验 下一篇:试论安全农产品网络营销系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