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流行密码

时间:2022-10-04 08:09:31

世界上有麻瓜与巫师两种人,巫师的魔法世界中有好巫师,也有坏巫师。最坏的巫师就是伏地魔,他是哈利・波特的敌人。作为一部成人也爱看的儿童系列电影,《哈利・波特》完全具有“魔法故事”所需的各个属性。“后工业社会”中总也长不大的成人和娇气的孩子,一起被好莱坞带领着走进了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哥特式的建筑和中世纪的神秘传说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唤起了欧美人奇异的怀旧梦想。霍格瓦切学校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它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乐趣。历险记自古就是童话的一个长久传统,在历险中,孩子们不但领略了世界的奇妙,更经历了挫折和考验。可以说,《哈利・波特》就是这样一部想象的儿童成长历程写真。《哈利・波特》在绚丽的魔法中凸显了童话的永恒主题:真诚、友谊和欢乐。但是每一个流行电影后面都隐藏着一个深刻的心理支撑点,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哈利・波特》之所以成为《哈利・波特》,成为一个全世界畅销的电影(读物)童话,一方面固然在于它作为童话的高超艺术,另一方面则在于它传达出来的电影潜意识。而后者才是解析《哈利・波特》流行的密码。其中,《哈利・波特》系列对“密室”的迷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凤凰令》中都有“密室”,而且其中有一部更是直接指涉了“密室”。密室的悬念在故事的开头一再被制造,密室成了一个极其神秘又极其危险的地方。但是哈利・波特每次都能打开密室,并且打败密室中潜藏着的狡猾凶猛的敌人。在《魔法石》中,霍格瓦切魔法学校中有一个由“三头的怪兽”看守的密室,最后哈利・波特三个小伙伴被坏人(屈拉的身体,伏地魔的灵魂)一步步引入了密室。小姑娘赫敏在进入密室的过程中展现了女性的细心和智慧,而韦斯莱作为一个调皮的小孩儿则展示了自身的勇气,他冒着生命危险破坏了阻挡他们的“魔法师棋局”,哈里波特则表现出了冷静与坚持,最后他们协力战胜了恶魔。在《消失的密室》中,哈利・波特又由一个叫瑞德(他也是伏地魔的化身)的日记本引入了学校的另一个密室中,在这个密室中有条大蛇怪,哈利・波特用忠诚召唤来了凤凰福克斯,与之一起战胜了恶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进密室战胜恶魔的过程中,同样是小女孩赫敏发现了蛇怪的线索,提供了细心与智慧。在《凤凰令》中,几个孩子一起按图索骥到了一个叫作“神秘事物司”的密室,在那里伏地魔妄图占据哈利・波特的躯体,但哈利・波特用顽强的坚持――对爱和友谊的坚持战胜了伏地魔。

由此可见,“密室情结”在《哈利・波特》中占据着显著的位置。我们认为这个密室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弗洛伊德所说的“儿童性研究时期”想要探究的东西,正如达芬奇对儿童时期的回忆中那只“秃鹫”象征了生殖器一样;哈利・波特中反复出现的“密室情结”同样象征着性,象征着儿童想要窥视父母的性生活的欲望,象征着儿童迷恋于研究自己以及异的生殖器的欲望。在进入这个密室的过程中,小女孩(赫敏)总是敏感的,总是具有超过小男孩的智慧,这也是符合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学的。

儿童对密室的跃跃欲试,不会因为这个密室充满了危险(里面关押着恶魔)而放弃,反而因为其中的神秘和危险,而更加心向往之――儿童们经受不住恶魔和好奇心的诱惑,总是怀着剧烈的好奇心要进入这个密室。密室就是儿童那好奇的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胜过于他们对危险的恐惧。那些学校的魔法教授们(相当于儿童的父亲)总是教导他们密室是危险的,绝对不能进入,这象征了社会对儿童自发性研究的教育压制,象征了儿童进入社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但是哈利・波特他们还是进去了,而且每次进去之后,都能发现这个密室的惊险和刺激,每个故事也总是在密室中达到高潮,画面的绚丽与冲突的激烈都在此达到了极致。可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影片展示的就是儿童在“性研究”之后欲望得到了满足性的“升华”,在性的危险领域中他们找到了生命的成就感,找到了认同社会的更高级的形式――性能量的“升华”。进入密室就意味着他们拒绝压抑,而在探究之后把这种性的狂暴能量进行升华,一如达・芬奇儿童时期的行为一样。这可以很明显地找到证据,因为他们每次的“密室之旅”都不但唤起了他们对友谊、对爱的更高理解,而且他们还通过“密室之旅”屡次拯救同学、拯救朋友甚至整个魔法学校。显然他们的性能量在密室的惊险与瑰丽中得到了彻底的升华!

这种主题以幻象的方式重复地显示在了《哈利・波特》故事高潮之中,它虽是隐秘的但也很容易被看破。《哈利・波特》的密室情结还可以通过“黑森林”得到佐证,哈利・波特每次都要进入学校旁边的“黑森林”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黑森林”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其实它也是一个密室,其中充满了危险,也充满了稀奇古怪的神秘事物,里面有“人头马”,有“独角兽”,有“蜘蛛王国”,有“巨人族”。显然,这些恐怖的意象都是父母恐吓儿童的“常用工具”,所以“黑森林”作为一个细节,也凸显了“性研究”的主题,即儿童通过违背父母的压抑顽固地坚持着自己对“性”的执着。而且,在故事中“黑森林”情结也是被升华了的――“黑森林”固然危险,但是它每次都成为问题解决的一个突破口。

《哈利・波特》的气氛整体上就是阴郁、神秘的,它每个故事过程都是对儿童成长史的一个隐喻。我还注意到了此书原著作者罗琳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她虽生长在“电视时代”,她却很少看电视,或者说她是个有“研究癖”的人,她对人性有着更深刻、更感性的洞察。《哈利・波特》正是因其深度、因其精彩而流行起来的。■

上一篇:生产“时代明镜”的文学工厂 下一篇:西班牙“四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