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例性早熟儿童病因探讨分析

时间:2022-10-04 07:12:43

435例性早熟儿童病因探讨分析

【摘要】 目的 探析性早熟儿童病因及与性别、年龄相关性。方法 435例性早熟儿童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发病原因, 并对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性早熟患儿中女性多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性早熟发病率逐渐升高。儿童性早熟病因单纯早发育最常见占61.38%;中枢性性早熟发性性早熟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较为多见, 分别占9.66%和5.52%;外周性性早熟患儿中卵巢囊肿最常见, 占11.49%。结论 儿童性早熟发病原因较多,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由器质性发病较为少见, 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可逐步升高, 临床中对有第二性征早期发育儿童进行早期诊断并治疗, 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性早熟;儿童;病因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060

性早熟为生长发育异常疾病, 男童在9周岁前、女童在8周岁前出现第二性征,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 已成为小儿内分泌疾病中常见病症[1]。临床根据病理将性早熟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帮助患儿正常生长发育[2]。为探究性早熟发病因素, 作者进行本次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2月~2014年4月本院诊治的435例性早熟儿童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43例, 女392例, 年龄1~10岁, 平均年龄(7.4±2.1)岁。所有患儿诊治过程中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并结合实验室、放射等相关辅助检查均符合《儿科学》(第8版)中性早熟相关诊断标准, 明确诊断为性早熟。

1. 2 方法

1. 2. 1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所有患儿均在家长陪同下就诊, 询问增大时间、身高加速增长时间、有无阴道分泌物、父母身高、误服用避孕药史。体格检查:检查患儿身高、体重、性征, 并定期复诊1次/月, 监测身高、体重及第二性征变化。

1. 2. 2 辅助检查 ①骨龄检测:拍摄左手掌、手腕关节X线, 通过计算机分析骨龄, 若骨龄>生理年龄1年则诊断为骨龄提前[3]。②盆腔超声检查:对女童性早熟患儿进行盆腔超声检查, 若卵巢容积>1 cm3, 见卵泡≥4个, 子宫容积>3 cm3则诊断为性早熟[4]。③鞍区MRI:对发育进程迅速患儿行鞍区MRI检查以排除中枢性器质性疾病。④黄体生成素激发实验:给予2.5 μg/kg戈那瑞林静脉注射, 注射前、注射后30、60、90 min分别抽取2 ml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5]。

1. 2. 3 诊断方法 根据患儿病史、临床表现, 结合相关辅助检查, 对患儿骨龄、生长发育、性激素水平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判定, 对于症状明显、相关检查支持者明确诊断;对于性成熟度较低、病程短、相关检查在临界值患儿进行随访, 定期复查。本次研究435例性早熟患儿均为确诊患儿。

1. 2. 4 研究方法 分析患儿所有临床资料, 包括一般资料、辅助检查资料、诊断资料等。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与性早熟发病的相关性, 并对患儿病因进行统计。

2 结果

2. 1 性早熟发病与性别、年龄相关性 性早熟患儿中女性多于男性, 随着年龄增长性早熟发病率逐渐升高。见表1。

表1 性早熟发病与性别、年龄相关性[n(%)]

项目 例数

性别 男 43(9.89)

女 392(90.11)

年龄(岁) 1~3 69(15.86)

3~6 137(31.49)

6~10 229(52.64)

2. 2 病因 单纯早发育患儿最多, 占61.38%。中枢性性早熟发性性早熟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较为多见, 分别占9.66%和5.52%, 其余少见有下丘脑错构瘤、蛛网膜囊肿、颅内肿瘤及脑外伤。外周性性早熟患儿中卵巢囊肿最常见, 占11.49%, 其余病因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McCune-Albright综合征。见表2。

表2 性早熟患儿病因统计[n(%)]

病因 例数

中枢性 特发性性早熟 42(9.66)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4(5.52)

下丘脑错构瘤 9(2.07)

蛛网膜囊肿 8(1.84)

颅内肿瘤 8(1.84)

脑外伤 7(1.61)

外周性 卵巢囊肿 50(11.49)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11(2.53)

McCune-Albright综合征 9(2.07)

单纯早发育 267(61.38)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435例性早熟儿童中单纯早发育共267例, 占61.38%。单纯性早期发育研究机制尚未完全清除, 参考相关文献得出, 可能为患儿下丘脑稳定负反馈调节机制尚未建立, 卵巢分泌雌激素增多后垂体分泌的FSH无明显较少, 造成FSH和E2增高, 长时间作用下可导致内生殖器官异常发育[6, 7]。

研究指出, 因器质性疾病导致性早熟较少, 多数因分泌功能障碍所致[8]。本次研究中, 因器质性疾病引发性早熟共32例, 占7.36%, 包括下丘脑错构瘤、蛛网膜囊肿、颅内肿瘤及脑外伤。中枢性性早熟发性性早熟较为常见, 共42例(9.66%)。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真性早熟属于特发性性早熟, 因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功能调节异常所致中枢神经兴奋增强, 导致GnRH分泌过多, 促使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发动所致。本次研究得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同样为中枢性性早熟发病主要原因,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可导致儿童发生呆小症, 主要为T3、T4分泌过少, 负反馈作用减弱而导致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增多, 刺激促甲状腺激素和腺垂体泌乳素分泌增加, 从而促使LH和FSH合成增加导致女童发育, 男童增大。外周性性早熟患儿中卵巢囊肿最为常见, 卵巢囊肿发生可能与分泌大量性激素有关。本次研究中50例(11.49%)患儿因卵巢囊肿引发性早熟。此外, 外周性性早熟病因还见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McCune-Albright综合征、家族性酮血症等。本次研究收集病例中外周性性早熟发病原因少见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McCune-Albright综合征, 分别占2.53%和2.07%。

综上所述, 儿童性早熟发病因素较多, 以单纯早发育最为常见, 女童明显多于男童, 临床中应根据发病特点作出相应诊断, 以保障患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孙丽英, 高微, 胡晓阳, 等.中医学对儿童性早熟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药学报, 2012, 40(4):10-11.

[2] 杨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儿童性早熟.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20):1551-1553.

[3] 王祖芳, 李桂军. ROC曲线分析卵泡刺激素及黄体生成素辅助诊断女童性早熟的价值.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 14(6):441-444.

[4] 尤箫萌, 单川, 沈秀华, 等.儿童肥胖与性早熟的研究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2(7):949-951.

[5] 陈瑞敏.外周性性早熟病因研究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20):1545-1547.

[7] 顾威, 沈卫星, 石星, 等.玉米赤霉烯酮污染与女童性早熟的相关性.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12):923-926.

[8] 刘敏, 倪桂臣.儿童肿瘤相关性早熟30例病因及临床特征.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 28(20):1548-1551.

[收稿日期:2015-03-24]

上一篇:我们都是班级小主人 下一篇:来氟米特在风湿免疫性疾病及肾脏疾病中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