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反诉制度的功能

时间:2022-10-04 07:01:42

浅议反诉制度的功能

【摘要】反诉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的规则,是一种特殊属性的诉,具有平等保护当事人诉权、实现程序效益、避免矛盾裁判等功能,使得反诉制度被广泛应用。在民事诉讼案件数量急剧增长的当前社会,深刻研究反诉制度的功能,丰富了我国的诉讼立法的完善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反诉制度;诉权;程序效益

【中图分类号】DF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76-1.5

所谓反诉,可以界定为在本诉的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提起的与本诉相关的诉。本诉被告被称为“反诉原告”,本诉原告被称为“反诉被告”。①所以,反诉可以认为是本诉的被告向本诉的原告提出的一种特殊的独立之诉。反诉作为民事诉讼中不可或缺的防御手段有着如下功能。

一、保障当事人平等诉权

传统民事诉讼法理论普遍认为,民事诉讼的三大理论历来为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所看重。②诉权是指当事人基于民事纠纷的发生,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或保护民事权益的权利。诉权的范畴涵盖了程序上的权利和实体上的权利,程序意义上的权利是指请求法院依照审理程序进行审判过程的权利,实体意义上的权利是指要求法院保护民事权利或解决民事纠纷的请求。由此可知,不论是当事人的哪一方,也不论是在反诉或者本诉程序中,只要是与有争议的诉讼标的或者法律关系有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当事人,只要是平等主体都享有法律赋予的诉权。而不同类型的当事人在诉讼的过程中的诉讼地位以及行使方式不尽相同,反诉权在彰显诉权平等的方面主要体现在:首先,诉权平等是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置性条件,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到保障又是通过行使诉权实现的。在我国,反诉的原告可以行使的诉讼权利和本诉的原告的诉讼权利相同,只有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都有行使诉权的权利,原告拥有提讼的权利,被告拥有在已经开始的诉讼中提起反诉的权利,说明了诉讼权利平等从根本上来源于诉权平等,这样才能体现反诉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遵循了诉权平等这一根本性原则。其次,反诉制度赋予了被告一种在诉讼中对抗原告的手段。诉权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的权利,而本诉具备了可以的条件之后,原告自然可以行使自己的诉权请求法院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反诉在本质上也具备这样的内容。反诉既然要求与本诉合并审理,所以设立反诉成立的标准的意义就在于规定可以合并审理的条件,而不是为了限制被告的反诉权。如果反诉不在本诉程序中提起,也可以另行,向有管辖权的的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本诉的被告可以在同一诉讼中向本诉的原告提讼,可以通过提起反诉起到对抗对方的作用,借此将被告至于与原告相平衡的诉讼地位,更加彰显其在程序意义上的平等。

二、实现程序效益

“程序效益的内涵反映的是经济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函数比值关系,一般来说,投入较少的经济成本获得既定水平的经济收益,或者投入既定的经济成本达到较大的经济效益,都显示了程序效益的提高。”③诉讼中的经济成本指的是当事人在诉讼进行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院收取的诉讼费用,二是当事人实现预期利益和避免预期不利益。反诉程序在实现程序效益上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简化了诉讼程序,缩短了诉讼周期。反诉制度合并了本诉与一个具备单独条件的诉,并由对本诉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合并审理,一般认为,反诉主张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案件事实要与本诉具有牵连性,这就避免了双方当事人就同一事实进行反复论证、反复答辩,对于法官而言,也有利于取得更多更全面的佐证材料,可以通过这些证据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案件真实情况,并作出准确且前后一致的判决。同时也使审理周期大大缩减,这种周期的缩减从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诉讼的社会价值,减少了当事人对案件投入的时间、财力以及精力。同时也缩短了纠纷存在的时间,更减少了司法系统在同一个案件上所投入的司法资源,减轻了法官的工作量,提高了办案效率。再者,实现了诉的合并,即收益提高模式。早在罗马法时期,就形成了原告对被告这种一对一有针对性的诉讼基本模式,于此同时早期的罗马法规定一个诉讼标的只能对应一个诉讼程序,因此如果非单一的诉讼请求就产生数量众多诉讼。随着诉讼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能够通过诉的合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诉制度具有诉的合并的价值与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诉的合并。“诉的合并的理由是,在一个诉讼程序中同时解决多数人之间的争议或者多个争议,从而尽可能地维持原有程序材料的运用,借以满足诉讼经济的基本要求……”④也就是说反诉制度通过对有限的司法资源和诉讼程序的充分利用来解决当事人的多个争议,辅助当事人主张多个诉讼请求,从而保障在投入的诉讼成本相对固定的条件下获得较高的诉讼效率,不但提高了程序效益,达到更迅速的解决纠纷的目标。

三、避免矛盾裁判

原则上,针对与相同的事实法院所作出的裁判理应相同。但由于人与人在认识问题上受不同的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了在很多的情况下对于同一种类的案件,不同的法院,不同的法官在不同的时间作出的裁判不尽相同,甚至有可能出现相差甚远的矛盾裁判。根据管辖的普遍性原则,基于同一事实的矛盾双方,都有权利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独立的诉讼,这样很有可能本诉与反诉分由不同的法官审理。在我国的职权主义司法模式下,法官审理案件的心证过程有着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自由裁量的性质,这样就极易导致根据相同的证据材料所还原的案件事实迥异,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裁判。

而裁判一旦做出就具有既判力,该裁判对当事人双方纠纷的事实,诉讼请求的支持与否都产生确认的效果,不仅案件当事人受已做出的裁判的约束,裁判对法院也产生约束力。裁判一旦生效,没有合法原因,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同时法律程序的稳定性也要求禁止基于同一纷争做出矛盾裁判。矛盾的裁判不仅增加了当事人上诉的可能,占用了稀缺的司法资源,更有损于司法权威的树立,令法律的稳定性与严肃性蒙受质疑。

而通过适用反诉制度,将两个有联系的基于相同事实产生的纠纷交由同一法院同一法官在同一个诉讼程序中合并审理,将本可以独立进行的两个诉讼程序融为一体,有助于法官还原案件事实,做出统一的自由心证,促进了证据、法官、法院多种司法资源的整合,以一个判决的形式一次性的解决纠纷,有效的防止法官对同一事实做出相异的认定,强化了司法稳定程度以及权威性。可见反诉制度的存在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这正是法律制度不断进步的表现。

【注释】

①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6-157.

②民事诉讼三大基本理论分别是诉权理论、诉讼目的论以及既判力本质论。

③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13.

④邵明.民事诉讼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2-249.

【作者简介】周佳音:辽宁大学法学院2009级诉讼法专业。

上一篇: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改革 下一篇:刑法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