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10-04 06:08:22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高是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银行业经营风险因此增大,为金融危机的发生留下隐患,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成为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金融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40-02

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高,以至大量不良资产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银行体系本身的内在原因,又有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既有社会信用机制的原因,又有银行运作和企业经营方面的原因;既有国内环境的原因,又有国际大环境的原因:

1.1 外部因素

1.1.1 政府的行政干预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累积

在专业银行时期,银行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不以盈利为目的,根据计划发放贷款,以支持国企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出台,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工作有所好转,但在某些地方或某个时候,这种现象仍比较普遍,政府的干预导致商业银行行为扭曲,使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1.1.2 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从“九五”时期就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且步伐也随着加入WTO而加快,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然形成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一些产业因此而得到迅速发展,而一些产业却逐步萎缩,关、停、并、转的结果就使企业丧失偿债能力,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积聚。因此对于正处于转轨的我国来说,政策性风险仍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

1.1.3 企业经营不善

企业和银行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根据美国银行家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70―90%的问题贷款是由于企业经营原因导致的。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一点就体现的就更为明显,尤其是企业管理行为直接关系到银行资产的安全,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弱化,财务管理能力低,间接加大银行信贷风险;二是管理层不稳定,使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时常发生较大变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偿还;三是随着企业新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建立,企业利用股权拆分、转让、兼并、并购、联营和重组等方式进行逃避银行债务。

1.1.4 金融体系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缺失

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不但是诱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利于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最终不利于银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形成恶性循环。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利率管制问题。

1.2 内部因素

1.2.1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商业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从风险管理方面来看,仍有很大缺陷,主要是:(1)风险管理定位不准确;(2)缺乏风险预警机制;(3)风险分析工具不科学。

1.2.2 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完善

从制度体系上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贷款审查制度薄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原则难以落实到位;从管理体制上看,组织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环节众多,责权不明确,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状况;从经营机制上看,决策机制不健全,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

1.2.3 员工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商业银行未能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更多的满足于日常报表统计;信贷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把握不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风险管理的要求。

2 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自身以至金融业能否生存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标本兼治,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经验,从外部环境治理和银行内部管理方面入手:

2.1 推进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建立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相适应的金融产权制度,使商业银行获得独立的法人产权地位和自主经营权,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这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权利约束机制,形成对经营机构和人员的产权约束,防止“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产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另一基本要求。

2.2 加强银行内部管理

为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应从注重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改革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体制上,加强过程控制,完善内部控制,防范内部风险,实现从以补救为主的控制向以预防为主的控制转变,以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2.2.1 完善审贷分离制度

许多商业银行都进行了审贷分离制度建设,基本实现了信贷经营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双分离,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效果并不都是很好。完善而有效的审贷分离制度应加强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方面是要建立好审批的组织模式,确定合适的参加人选;另一方面是制定审批原则标准,提高信贷审批效率,质量和竞争能力。

2.2.2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对信贷风险进行预警和监控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稳定的预警制度和预警机制,以确保信贷工作能安全顺利进行。

2.2.3 建立信贷退出机制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要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流动,以保证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作为商业银行,对一些夕阳行业的贷款企业,就必须严格控制贷款增量,适时压缩贷款存量,使贷款逐步从这些企业中退出来,以盘活贷款存量,即需要预警机制的配合最终建立起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信贷退出机制。

2.2.4 加强贷后管理,进行全程控制

进行贷后管理,就要加强贷款的基础管理,健全信贷档案,及时对账及时催收;密切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防止其违规操作、挪用、滥用贷款。例如,英国标准渣打银行设立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分开,由它负责贷后管理,对重点客户特别关注,实地考察,及时了解客户贷后情况并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必须独立向董事会或上级行报告,对有问题的贷款提出处理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有关统计资料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周素彦.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机理及政策建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2).

[3]陈军.关于信贷风险预警的研究[J].上海金融,2001,(11).

[4]桂国平,刘玉蓉.中外银行贷款项目管理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2003,(2).

[5]万建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1.

上一篇:耕地保护立法思考 下一篇: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