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开放、互动的课堂 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堂”

时间:2022-10-04 05:45:52

平等、开放、互动的课堂 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堂”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张扬的舞台;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课堂,让它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堂”。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一课中的片断实录,就如何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课堂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关键词:平等 开放 互动 共同成长

【《找最大公因数》教学片段实录】

在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做课本46页第4题(如下图)。

师:在求最大公因数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第一行最大公因数都是1。

学生2:第二行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因为这组数中较大数都是较小数的倍数。

学生3:第三行最大公因数是它们的差。

(这出乎我的意料,原本我只是想让学生明白这一组是特殊情况,两个数不互质也不存在倍数关系。我认真观察后发现,这几对数的最大公因数还真如学生所说,但这只是一种巧合,不可能两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差。此时,我并没有马上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而是继续引导。)

师:真是这样吗?

(我随意写出:24和36,25和30。)

学生:老师,还真是两数的差!

(我又写出:33和27。)

师:现在最大公因数还是它们的差吗?

(这时有的学生开始摇头了。)

师:最大公因数跟两个数的差有关系吗?

学生4:我认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还是跟它们的差有关系:33-27=6,27和33最大公因数是3,3也是6的因数。

师:这个发现很有意思!但你能说得更准确、更具体吗?

(大家静静地思考,有人举起了小手。)

学生5:应该说跟差的因数有关,两个数的差如果不是最大公因数,就再找差的其他因数,从大往小找,这样一定能找到。

(顺着学生的思路,我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定是它们差的因数。)

我举起双手对大家说:“此时应该有掌声!”(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要不我们再试试?(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有了底气,充满自信。)

8和9,9-8=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4和36,36-24=12,12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72和68,72-68=4,4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78和64,78-64=14,学生观察后发现14不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又往下找14的因数7,2……

大家高声喊到:是2。

……

学生屡试不爽,一个个都沉浸在自主发现的快乐中,直至课终。

课后,我做了以下证明:设A和B为非零自然数,且A-B=C,m为A和B的最大公因数。那么,A=am,B=bm,根据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可知a和b也为非零自然数。

A-B=am-bm=(a-b)m=C

a-b也是自然数,所以m也是C的因数,如果A、B的差很小时,这种方法确实简便,这真是意外的收获。

从案例不难看出:学生是课堂数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应创设“平等、开放、互动”的课堂,让其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堂”。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快乐、充实的“天堂”

学生是“自由”的。当他们说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它们的差”时,得到的不是斥责,而是教师的宽容。在这里没有传统的约束、思想的桎梏,有的是和谐与幽默、自由与坦诚。教师的宽容为学生的自由想象、师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学生是“快乐”的。学生从发现“最大公因数跟差的因数有关”“最大公因数也是差的因数”,到最后会用“从差的因数中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紧张和不安,没有训斥和责备,有的是阳光般的微笑、雷鸣般的掌声,所以学生是“快乐”的。

学生是“充实”的。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找最大公因数,还自主发现了最大公因数与两数差的关系。从发现规律到验证规律的过程,学生不但掌握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创新意识。“讷者”学得深,“敏者”学得快,没有忧虑的目光,没有茫然的眼神,有的是自信,有的是满足。在这样自由、快乐的课堂中,学生怎能不充实,怎能没有收获?

二、让课堂成为教师成长的“天堂”

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不曾留意过从“差的因数”中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节课学生发现了,这是他们的收获,更是我的收获。我收获的不只是多一种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知道了课堂教学是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成为教师成长的“天堂”呢?首先,教师应该爱学生,懂得欣赏和宽容学生,对思维出错的学生不能责备,而应给予鼓励、期待。如当学生说最大公因数是“两数的差”时,我没有批评他,反而用微笑鼓励他,用眼神关爱他。其次,教师应该知识渊博、谦虚好学,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还要用研究的眼光审视课堂,把教学当学问做,且教且思,乐在其中。

总之,课堂既是学生思维张扬的舞台,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师生应在这里共同成长。

上一篇:浅论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下一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