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广告新闻化

时间:2022-10-04 05:39:14

警惕广告新闻化

【摘 要】在当今的媒体中,越来越多的广告穿上新闻的外衣,让人难辨真伪。广告新闻化的这股歪风正愈刮愈烈。广告新闻化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版面“一体化”, 二是形式新闻化,三是内容故事化,四是“专家”忽悠化。广告新闻化危害如下:一是欺骗、误导消费者,二是损害媒体品牌形象,三是阻碍广告行业发展。规范广告,构建消费者、广告商、媒体三方面“共赢”的良性互动,才是媒体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广告新闻化 版面“一体化” 形式新闻化 内容故事化 品牌透支

在当今的媒体中,越来越多的广告穿上新闻的外衣,广告新闻化的这股歪风正愈刮愈烈,在省内各媒体中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广告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而新闻化广告却是千方百计地让消费者产生误解。笔者在查阅新闻化广告时,不禁感叹媒体及广告商用心之良苦、手段之多样、花招之频出。这些广告把笔者这样的媒体界人士都能“唬住”,对普通读者的欺骗性更是可想而知。

一、广告新闻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本文仅以报纸为例,分析广告新闻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1、内容故事化

一些广告稿件往往以讲故事的形式增加其可信度,这在医药保健品宣传中最为常见。每个周末,是各都市报医药刊发医疗保健品广告缤纷绽放的高峰。2012年4月7日、8日,在省城合肥的五家都市报上,治疗癌症、风湿病、糖尿病、鼻炎、前列腺、癫痫病、妇科病,卖冬虫夏草、牙白金、珍珠丸、结石通茶、减肥油……这一类的广告连篇累牍。在广告中,人物活灵活现:和平小区的张阿姨、高新区的刘老师、大市场赵师傅、双岗樊先生……情节也真切感人:“昨天,有位中年司机急冲冲赶到养生大药房,一口气买四周期,还说‘我平时跑长途客运,忙啊,这次干脆买四疗程,一口气把老毛病全搞好!’”……

在市级报纸中,内容故事化的广告也时有出现。2009年4月29日的某市级日报晨刊头版下方刊登了一则稿件《一个电话 成绩竟提高了80分》,说的是“自本报连续报道名师教育以来,名师教育办公室的电话就不停的响起,还有不少家长前来咨询。其中一位王姓家长给笔者讲了以下的故事:我的孩子上初二,孩子的科目成绩好则60分,差则30至40分。”在名师教育的帮助下,“期末考试孩子进了班里前十名,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稿件最后登载了“试听热线”电话号码,本人对这则稿件的性质开始不敢确定,于是照着号码打了电话过去,对方果真是推销教辅软件的机构。让人不禁感叹:这个广告隐蔽性太强了!

故事化广告,在医药医疗广告中比比皆是。其内文充满了涉及医疗技术、诊疗方法、隐含保证治愈等违反相关规定的广告内容,也明显违反《广告法》。

2、“专家”忽悠化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十一条”,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省城一些都市报很快请来了一批“专家”进行了另类解读分析。1月18日的某晚报《楼尚》版,《高价楼盘受新政影响明显》一文的结论是“城市核心地段和资源稀缺型楼盘几乎不受影响”。1月28日,该版刊发一篇作者署名为“五合智库总经理邹毅”的篇幅达半个版的文章,说合肥房地产“市场供小于求的状况在2010年将会集中呈现”、“在市场需求仍然不减的情况下供应十分紧缺,房价上涨预期加大”。1月21日,某报推出《新楼市》专刊,说“去年全国房价涨幅15年来最大”,强调“供应短缺仍将持续”,宣称“四大难点阻滞房贷新政效力发挥”。1月21日,某晨报《楼市周刊》说,“在分析师看来,楼市调控很可能孕育了供求新的不平衡”、“全国15个大城市平均库存只能满足10个月需求,供求的失衡可能进一步推高房价”。

以上文章不禁让人想起,在股市泡沫高涨的时候,那些为利益集团操纵的“股评家”所写的误导性股评,那些股评和这些“房评”的目的是一样的――忽悠百姓上当。

房地产广告是媒体广告收入的一块大蛋糕,不可忽视。房地产商花钱,媒体提供版面广告本无可厚非。但是,媒体若被利益绑架,不负责任地戴着新闻报道、专家分析等“面具”的软文,助推虚高房价,忽悠普通百姓,则无异于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必会造成品牌的透支和堕落。

3、版面“一体化”

这一类的广告稿,全都无任何识别区分标志,不仅在版首、稿件中都未标有“广告”或“专刊”“专稿”的字样,稿件编排的版式、字体、字号、行文也同新闻稿件毫无二致。比如2010年11月29日、12月2日,某法制报分别在“焦点文摘”版和“世象纵横”版刊登一篇“人物通讯”:《宝刀不老 斩癌除瘤――访全国著名抗癌瘤专家丁溪春》,并配发丁医生治病照片。文中说:“50多年来,丁溪春共治愈和有效治疗各种癌症患者数万人次,其患者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丁溪春经过半个世纪对癌瘤的潜心钻研,研制出抗癌瘤‘五毒天仙散’、‘斑蝥散’等良药。对有些癌瘤不开刀、不打针、不照光、不放化疗,更不用住院,口服口化一小时后患者就有明显效果”。2009年5月26日的某市级晚报、某市级早报、某市级日报晨刊上,出现同一则广告稿《买放心变频 选诚信品牌(副标)美的空调 领航江淮 斥资千万 巨献端午(主标)》;5月1日,某市级日报晨刊“社会新闻”版刊登的《全业务品牌之后的联通3G大戏》;4月30日,某市级晚报“泛长三角”版刊登了三篇广告稿,各家报纸都将它们按新闻编排,混放在新闻稿件中。另有一些报纸,会用线框将广告稿框上,算是与新闻稿有了隔断,虽然在版面语言中,加线框只是强调稿件的重要性,不是区分新闻和广告的手法,但这已是报纸较为负责任的做法了。

4、形式新闻化

一些广告稿件采用消息、通讯、特写、访谈等不同体裁,如2009年5月27日某市级晚报,用半个版的篇幅图文并茂的刊登了一组稿件《讲述做人的道理 交流成功的路径(主标)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某某再次走进校园(副标)》,记述了XX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到阜阳某学校演讲的事,初看像是如何相夫教子奉献社会事迹的报道,文中有某某的演讲,有与校长、学生的对话,俨然是篇访谈类新闻稿,结尾写道“来自临泉的一位女同学说:‘听了某某妈妈的报告,我们对XX公司肃然起敬!我就业的第一选择就是到XX酒厂’很多同学争着说:‘我们也去!把XX好酒送到全国人民的餐桌上’”。看到这里,笔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篇感人至深的报道竟然是则广告!

有些广告稿件还署上作者名字,甚至加上“本报记者”、“本报讯”的字样。如在上述美的空调的例子中,某市级日报晨刊就在标题下面署上“本报记者XXX ”,在某市级晚报“要闻”版,有一则稿件《电信天翼3G已经覆盖全国342个城市》,不仅与新闻稿件无任何隔断、区分,还以“本报讯”开头,以“马文”这一作者名结尾。

另外,一些形似国际新闻的稿件竟然也是广告。如某市级日报晨刊“直播珠城”版上,刊登了《小罗“点金术”救助儿童(主标)安利再捐10万美元(副标)》,说的是“安利”向AC米兰基金会捐款,专项用于当地儿童福利事业。一则国际新闻,为何放在“直播珠城”版?显然是软广告。

二、广告新闻化的危害

1、欺骗、误导消费者

相比广告,消费者更加信任新闻中对产品或服务的正面报道。但以新闻形式为外衣的广告,通常也存在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的问题。消费者因为对媒体的信任而购买了其产品或服务,花了钱却没有得到满意的效果,这是非常恶劣的社会危害。前一段时间,一种手表在省内各媒体地毯式轰炸式地做广告,其广告囊括了上述四种问题。如果有消费者听信了宣传,只戴这个有“神力”的降压手表,不再去就医吃药,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2、损害媒体品牌形象

新闻原本是纯洁、真实、严肃的一件事情,广告新闻化使媒体从事实传播者、舆论引导者的形象变成了广告主的传声筒、代言人,消费者在上当之后,自然会认为:“他们是一伙的。”对媒体的信任就打了折扣。2011年有一种减肥药在省城合肥的各都市报上连篇累牍地宣传,不仅所写的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还配发了照片,和新闻报道几乎一样,不少读者信以为真,成了这种减肥药的消费者。笔者的一位朋友用了以后,体重无丝毫减轻,这才发觉上当。“某某晚报怎么也会骗人?”笔者听过她的抱怨和疑问。假作真时真亦假,以后媒体的新闻报道,其真实性也难免会被他们怀疑。所以说,广告新闻化降低了新闻宣传的质量,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媒体的美誉度。

3、阻碍广告行业健康发展

好的广告,需要靠精彩创意、文化内涵、准确定位、有效传播等方式取胜。广告新闻化是一种剑走偏锋的短期行为,也是一种低端的营销策划方式。只会让广告创作人员满足于投机取巧,耍小聪明,不思进取,不思提高,从而使广告行业的路越走越窄。

三、构建“共赢”的良性互动

广告新闻化的蔓延趋势及其危害之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放任广告新闻化的发展,贪图小利而丧失大义,是媒体缺乏远见的自残行为。媒体公信力的“打折”,最终会导致媒体引导力的减弱、市场空间的缩小。坚持“两个效益”统一的原则,规范广告,构建消费者、广告商、媒体三方面“共赢”的良性互动,才是媒体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这些,需要管理部门及媒体、广告商、消费者共同努力。对媒体来说,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关意识不是老生常谈的高调,而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是媒体健康发展的依托,也应是媒体永不松懈的坚持。

(作者单位:江淮时报社)

责编:周蕾

上一篇:微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下一篇:谈广告与电影的恋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