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社会新闻“泛黄”

时间:2022-06-04 11:38:36

警惕网络社会新闻“泛黄”

通过对新浪、搜狐在2005年3月、4月、5月三个月的社会新闻排行榜的抽样调查发现,新浪、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上的色情、暴力、凶杀等刺激性社会新闻越来越露骨,其带有的黄色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我国网络社会新闻的“泛黄”现象愈演愈烈,必须引起重视和警惕。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在与三大传统媒体的竞争与合作中,网络新闻由于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公信力的不足及其报道深度上的欠缺处于劣势,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另辟蹊径。于是,在以海量信息著称的网络上,社会新闻的比重日益上升。也就是说,在传统媒体中比重较小的社会新闻,在网络媒体中被“发扬光大”。

本次抽样调查采用美国传播学者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将星期与月份结合起来的方法,即从2005年3月第一周抽取周一,第二周抽取周二,依此循环类推至5月底。这种方法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克服新闻的周期性,力保样本的代表性;二是有利于尽可能的把握两家网站的最新动态。

“黄色新闻”何其多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新浪3月上榜社会新闻中内容与性有关的占33.75%,涉及犯罪案件的(除性犯罪外)占25%,奇闻异事占16.25%,这三项共占全部内容的75%;4月与5月这三项内容占的比例分别为68%和63.75%。搜狐3月关于犯罪案件、性、奇闻异事及名人轶事的新闻占了66.67%3 4月比例稍小,但仅仅有关犯罪案件和性的新闻也占了42.5%;5月关于犯罪案件、性、奇闻异事及名人轶事的内容占了总比例的57.5%。无论是新浪还是搜狐,几乎每个月的民生新闻与弘扬社会正气的新闻所占的比例都不足10%。

以上的数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世纪末美国盛行一时的“黄色新闻”,这种新闻在煽情的基础上连篇累牍的炒作犯罪、丑闻、性、流言蜚语等问题,利用耸人听闻的消息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来增加销量。“黄色新闻”是在《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的疯狂竞争中产生的,被称作是取悦于读者的“一种没有灵魂的新闻”。

我们甚至可以对比几条19世纪末赫斯特的《纽约日报》上的《恶父无良 奸杀亲女》、《死尸的大腿被发现――东河秘密有了新线索,本报为破案悬赏1000元》与新浪网2005年3月15日社会新闻排行榜第9条《恶男灭绝人性母亲和大嫂家人发狠将其打死》、2005年4月8日排行榜第,19条《瑞典妇女为天鹅拍照意外发现海中碎尸人手》这两组标题何其相似!新浪、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上的色情、暴力、凶杀等刺激性社会新闻越来越露骨,其带有的黄色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我国网络社会新闻的“泛黄”现象愈演愈烈,必须引起重视。

杜绝网络新闻“泛黄”

网络社会新闻的“泛黄”现象直接导致民众的道德水准下降,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带有黄色倾向的社会新闻以一种暧昧的态度描写罪恶,追求感官刺激,根本不会对民众产生任何积极影响,只能是诲淫诲盗,误导侵蚀受众。社会新闻主要是为了满足受众的趣味要求,但满足不等于迎合,更不是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和非礼望而忽略媒体对社会的责任,绝不能把低级趣味当作生动活泼,把庸俗趣味当作喜闻乐见。

当然,趣味低级,凶杀色情的社会新闻在网络中大量出现是与新闻的恶性竞争分不开的。网络媒体要竞争,但不能以不择任何手段。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一味的报道与性、色情、犯罪、荒诞事件有关的社会新闻是不负责任的,必然会导致网络新闻走向媚俗,20世纪初西方“黄色新闻”的没落就是前车之鉴。

网络新闻在涉及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时,应避免有闻必录的纯客观报道,更不应该一味猎奇,追求感官刺激。不能以大量耸人听闻的新闻把受众注意力都集中到社会阴暗的一面。

要杜绝网络“泛黄”现象,一方面要提高网络新闻编辑的素质,完善网络新闻法规,另一方面需要网络媒体自律。可见,消除黄色新闻不仅仅是政府有关部门和互联网界的事情,更需要网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张英莉/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一场网络政治诗歌运动 下一篇:填补链接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