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10-04 05:27:11

四川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不同成长文化背景的民族人群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心理适应过程。在我国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有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的学生,他们对汉文化的适应状况如何呢?本研究调查了四川省部分高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现状。结果显示:(1)虽然部分学生产生了文化不适应感,但都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学习,是一种正常的文化适应心理体验过程;(2)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学生产生的文化适应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感的不同的维度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是不一样的。

关键词 四川省高校 少数民族学生 文化疏离感 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tatus of Cultur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Minor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HUANG Yong, YU Hongmei

(Student Affairs Office,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the ethnic groups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of live together, which will inevitably produce 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process. In our country colleges, especially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re ar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minorities, what about their adaptation to Chinese cultu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ultural adaptability of some college minority stu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lthough some students have no good cultural adaptation, which didn't affect their normal lives and studies. This is a normal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process of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2) 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re is the difference for the senses of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between different minority students. (3)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literature Adaptation sense of Different minority students is not the same.

Key words Sichuan Province Colleges; minorities' students; cultural alienation; cultural adaptation

0 前言

在我国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有很多在读少数民族学生,了解他们的文化适应状况,提高他们的文化适应度,这将关系到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人发展前途,也关乎在读学校的校园稳定,以及民族地方的建设发展和民族团结。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四川省部分高校部分少数名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选择问卷调查的学校有西南名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师范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选择的学生民族有藏族、彝族、回族、土族、哈萨克族和苗族。调查过程中,发放问卷共500份,回收450份,有效问卷421分,问卷回收率为90%,有效回收率为94%。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心理学专家刘曦和杨东老师编制的“汉区少数名族学生文化疏离感量表”,根据研究需要,量表在题目内容上作了部分修改。量表共37个题和四个维度,即文化孤立感维度(V1)、文化分离感维度(V2)、不和谐感维度(V3)和被控制感维度(V4);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同质性系数是0.92,分半信度为0.74;量表内容来自研究队伍相关专家的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文献综述,并经过多检验,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本量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极其高度的评价。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证考察等研究方法。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18.0中文版软件,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平均数差异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各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平均数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在文化疏离感的四个维度的得分状况,做了文化疏离感平均数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21名高校少数名族学生在四个维度上的文化疏离感平均数都没有超过4分;在文化孤立感和不和谐感维度上,六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平均得分都大于3分,在文化分离感维度上,除了回族学生以外,其它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平均得分都大于3分,在被控制感维度上,藏族学生、彝族学生和哈萨克族学生体验到疏离感。说明在汉文化适应过程中,六个民族的学生都体验到两种文化交融带来的不和谐感和对新文化的不适应和被本民族文化排斥而产生的孤立感觉,回族学生表现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依赖性,藏族、彝族和哈萨克族学生体验到轻微的不自由,被束缚、被控制的压抑感,以上文化疏离感得分在3~4分之间,心理体验不严重,是一种正常的文化适应心理体验。

2.2 文化疏离感的人口统计学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使用相关分析法考察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的人口统计学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文化孤立感与学生的性别和家庭月收入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性的正相关(P

2.3 文化疏离感人口统计学因素平均数差异分析

(1)本次调查对象中, 男生有150名,占总人数的35.6%;女生有271名,占总人数的64.4%。

在汉文化适应过程中,性别在四个维度上都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

(2)在调查研究对象中, 独生子女有89名,占总人数的21.1%;不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有332名,占总人数的78.9%。

研究结果表明,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文化孤立感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3)在调查研究对象中,经常上网的有215名,占总人数的51.1%;不是经常上网的有206名,占总人数的48.9%。

统计数据可知,在是否经常上网因素上,文化孤立感和文化和谐感两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

(4)在调查研究对象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163名,占总人数的38.7%;2000~3000元的有102名,占总人数的24.2%;3000~5000元的有100名,占总人数的23.8%;5000~10000元的有44名,占总人数的10.5%;10000元以上的有12名,占总人数的2.8%。

统计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情况在文化孤立感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5)调查研究对象中,大一的学生有214名,占总人数的50.8%;大二的学生有87名,占总人数的20.7%;大三的学生有38名,占总人数的9.0%;大四的学生有82名,占总人数的19.5%。

从统计结果得知,年级因素在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在文化孤立感和不和谐感三个维度上的均值大小排序是:大一>大四>大二>大三;在文化分离感维度上的均值大小排序是:大三>大二>大四>大一;在被控制感维度大小排序是:大一>大二>大四>大三。

L芸蒲锌翁猓?011年度成都师范学院重点课题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JYKT11-04

参考文献

[1] 杨宝琰,万明钢.文化适应[J].世界民族,2010(4):2.

[2] 徐光兴,肖三蓉,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4):234-235.

[3] Berry,J.W.etal.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78.

[4] 杨东,吴小蓉.心理发展与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47-52.

[5] 刘曦,杨东.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550.

[6]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深圳: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196-200.

[7] 何志华,叶宏.非正式群体与彝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59.

上一篇: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本土研究 下一篇:嘴巴就美滋滋的翘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