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流失现象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10-04 05:05:29

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流失现象分析与对策

内容摘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流失包括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与通常意义的显性流失不同,隐性流失主要表现为责任意识淡薄、测评能力不足以及自身定位不准等。测试员的思想道德素养、队伍管理及测试自身特点等都可能造成流失现象。减少或避免流失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测试员进入退出机制,完善队伍可持续培养机制、确立沟通程序及加大监管力度等,了解并及时回应测试员的职业需求,保障测试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提高测试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隐性流失;进入退出机制;沟通程序

1994年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来,全国共培养了四千多名国家级测试员,四万多名省级测试员,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测试员队伍。毫无疑问,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测试员队伍。然而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措施等诸多原因,测试员流失现象日益凸显。深入分析发现,流失有原因可探,有规律可循,需要我们根据情况采取措施,保持测试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测试员的流失可以分为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显性流失,表现为一种数量上的减少。主要是指测试员长期不从事测试工作,脱离测试队伍;隐性流失,是指测试员虽未脱离测试队伍,但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欠缺,主要表现为敷衍塞责,能力下滑,效率降低,不能尽职尽责地做好测试工作。隐性流失虽然不像主动流失表现为测试员数量上的显性缺失,但测试员“身在测试,心不在焉”的状态,潜在地影响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声誉,故我们将其视为一种质的缺失。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都对测试的整体质量有着严重影响,故有专门研究的必要。

一、显性流失原因分析基于行文的方便,我们把显性流失分为主动流失与被动流失。

1、主动流失。主动流失,是指部分测试员自获得资格后,主动脱离测试队伍,从来不参加或极少参加普通话测试工作。这种流失既与其获得测试员资格的动机有关,也与测试工作特点及薪酬待遇有一定关系。

从动机上看,一些人员将获取测试员资格视为一个荣誉、一种资本,甚或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及评定职称的砝码,目的一旦达到后,不会也不愿参加测试工作;也有一些人员基于用人单位要求参加测试员资格培训,获取资格就等于完成了单位布置的任务,而不愿意从事测试工作。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人员则是因为参加测试实践后,发现测试工作劳动强度大、待遇低,而且占用法定休息时间(多是周末测试)等种种原因,而逐渐主动脱离测试队伍。

2、被动流失。被动流失,是指部分测试员主观上不愿意脱离测试队伍,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逐渐被动淡出测试队伍。主要表现为:(1)新老交替。普通话测试工作开展至今已17年,早期获得测试员资格并积极投身于测试事业的人员,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难以承受强度较大、反应迅速的的测试工作,而被动离开曾经热爱的普通话测试事业。(2)测试机会缺乏。目前各测试站多采用测试员主动报名与测试站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测试,少数测试员因获取信息滞后而失去测试机会;另外,各测试站逐渐形成自己的测试圈,每次测试多召集圈内人员,一些愿意参加测试的圈外人员,自然失去了测试机会,从而形成非主观意愿的流失。(3)测试任务量减少。经过17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多数测试站的测试量已相对减少,测试周期、测试次数也随之减缩。例如,有的地市测试站一年仅组织一至两次测试,测试规模小,测试员参与的数量有限。

同时,随着2009年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机辅测试”)工作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人工测试量大大降低,测试员“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可避免。

二、隐性流失原因分析与显性流失相比,隐性流失相对隐蔽,不易觉察,往往需要深入考场、深入测试员、深入考生才能发现些许端倪。主要内容包括:(1)责任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不遵循《测试员工作规程》,随意缩减测试时间或压缩测试内容;在测试过程中收发短信、接听电话等与测试无关的工作,甚至留下搭档单独测试;(2)测试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听辨能力欠缺,测评标准把握不准,无法进行独立评判,评分以参考搭档分数为主;(3)自身定位不准。具体表现为不能正确定位与考生的关系,把自己看得高于考生,或将考生看作对立面,对待考生语言生硬态度粗暴。

测试工作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上述现象的发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1、测试员的思想素养、专业背景及语言环境与隐性流失。测试员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修养以及过硬的能力素质,保障了测试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实践证明,多数测试员遵守测试职业道德,深刻领会测试标准,表现了较强的测试能力。但也有一些测试员职业操守不高、责任心不强,把测试事业简单视为混时间混薪酬的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对测试事业、对考生、对自己都不负责任。

测试能力的不足与测试员的专业背景有一定关系,与测试员所处语言环境也有一定关联。长期在方言环境生活的测试员,在测试过程中很难顺利进入普通话的思维、表达和听辨状态,不可避免出现测试能力下降、测试标准把握不够的现象,从而影响测试的质量。

2、测试员队伍管理与隐性流失。我们知道,测试是一个兼职工作,不同年龄、背景、职业的人员,因测试工作而临时聚集在一起,再加上测试时间安排紧凑等原因,多采用松散的管理制度。然而,松散的管理存在显而易见的弊端:(1)缺少人文关怀,忽略测试员的需求。例如在人员配置、搭档调配上较少顾及测试员的感受和需求,造成测试过程缺乏愉悦,产生排斥甚或厌倦。出现测试评分不准或者敷衍塞责的隐性流失;(2)缺少归属感和职业共同体认同感。

3、测试工作特点与隐性流失。测试工作特点除造成显性流失外,对隐形流失的影响也不可低估:(1)兼职工作特性与隐性流失。尽管测试工作关系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整体形象,但在一些测试员眼中,这份兼职工作可有可无,敷衍塞责等隐性流失现象比比皆是。(2)时间安排与隐性流失。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一般利用节假日进行,这种特殊的时间要求可能与一些人员的休息(工作或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测试员平时要做好本职工作,周末还得牺牲休息时间从事测试。久之,职业(兼职)倦怠自不待言,隐性流失亦水到渠成。(3)劳动强度与隐性流失。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强度非常大,既是繁重的体力活:在一个既定时间单位内(3小时左右)连续测试18―20名考生,耗时长、密度高、机械化;又是紧张的脑力活:在考生音声稍纵即逝情形下,需要迅速捕捉考生的错误缺陷,进行快速判断、分析和计算等工作,眼耳手心并用,大脑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体力和脑力的过度消耗,使听辨水平和测评能力难以保持一贯。

三、防治测试员流失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正常的测试员进入退出机制

1、明确进入机制,根据需求严格选拔测试员。“测试员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测试工作实行的一种准入制度,是国家以部门规章确立的一种资格认证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对申请省级或国家级测试员证书者,提出了严格要求。各培训测试机构,应严格遵守《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把好测试员资格人口关,通过精心考察,选拔思想素养高专业素质强,具有相应学历,“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熟悉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政策和普通语言学理论,熟悉方言与普通话的一般对应规律,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常用国际音标,有较强的听辨音能力”的人员,参加普通话测试员资格培训班。省级或国家级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则严把培训考核关,将考核质量与各推荐选拔单位挂钩,确保省级或国家级测试员的质量。

2、健全退出机制。国家先后颁发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对实施测试员资格准人制度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与之配套的退出机制不够完善。例如,《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第十条规定,“测试员不能正确掌握测试标准或在工作中有行为时,省(自治区、直辖市)或部委直属单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委员会应在一定期限内(半年至一年)停止其测试工作,错误性质严重的应撤销其测试员资格”;《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测试工作人员违反测试规定的,视情节予以批评教育、暂停测试工作、解除聘任或宣布测试员证书作废等处理,情节严重的提请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上述规定仅限于对“不能正确掌握测试标准或违反测试规定”的测试员提出惩处措施,但对于从不参加或长期主动脱离测试工作者。却没有相关的处理办法。那些从不参加测试的人员“没有违反测试规定,仍然持有测试证书”,占据着测试员名额。

建立健全测试员资格退出机制,确立相关规定与执行措施,势在必行。完善的规定与强有力的执行措施,有助于预防测试员数量上的显性流失以及质量上的隐性流失,提高广大测试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测试工作的质量和国家级考试形象。

(二)建立科学的测试员培养机制,确保测试员队伍的整体质量

1、资格培训与后续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测试员的思想素养和专业技能。测试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测试员资格培训是其重要起点。但“经过短期强化培训获得测试员资格只是获得测评技能的开始”。

后续培养有助于弥补资格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评分标准掌握不牢的缺憾,对于缺乏时间连续性的测试实践,有极大补充、巩固的功效。后续培养包括定期培训与考核,要求目标明确,时间有序,内容突出,方式灵活。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语言理论探究、语言文字政策宣讲、录音测评训练等内容的定期培训,继续提升测试员的思想道德素养、职业尊崇感及语言理论修养。引导测试员把握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动态发展;通过对普通话口语水平、测评能力以及测试工作量、工作态度、遵守工作纪律等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可有效防止测试员普通话水平下降、测评标准遗忘以及测评能力降低等隐性流失问题。

2、以活动促培养,增强测试队伍的凝聚力。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是测试员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联谊、学术研究、专家讲座、业务交流等活动,给测试员创建合作交流的平台,提供密切情感联系、思想交流、经验探讨的机会,有助于测试员敞开心扉,解决测试中出现的疑难、困惑。活动还可以令职业背景各异日呈分散状态的测试员感受到测试集体的温暖和关爱,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凝聚力,有效防止流失现象的发生,促进测试工作的完善。

(三)建立科学化人性化的监管机制,加大执行力度有效的监管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治隐性流失,保障测试工作的质量。200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和《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的颁布实施,保障了测试工作的有效开展。但从目前的测试实践看,还需加大执行力度:

1、奖惩措施落到实处。各级测试机构做好测试员个人实绩的考评工作,定期考查测试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从工作态度、测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对测试员进行正确评价,并予以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提高优秀测试员选拔比重,予以重点培养扶植,保护优秀测试员的测评积极性。对于评分质量较差、工作态度简单粗暴的测试员,及时批评教育,并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进行相关处罚、淘汰。

2、测试任务分配人性化科学化。普通话水平测试分为人工测试和机辅测试两种。针对人工测试任务集中、单位时间劳动强度较大的特点,可以酌情减少单位时间测试量,减轻测试员的身心压力。对于因时间地点与测试安排冲突形成的流失问题,可通过分配相对灵活的机辅测试任务来解决。两种测试相互搭配,科学配置,降低测试员劳动强度,给测试员相对的选择自由,从而提高测试质量。

3、构建测后沟通程序。在实际测试中,测试任务一旦完成,工作即宣告结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际间缺乏沟通交流。长此以往,测试员及测试机构逐渐成为“机械化”“工具化”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隐性流失自然发生。测后沟通程序的建立,有助于测试机构了解测试员的心理需求和疑难困惑,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测后沟通可以通过约谈、交流、填表、讨论、QQ等方式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测试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职业的认同感。

4、改革复审方式。国家规定,各测试机构聘请复审员”检查、监督测试质量,参与指导测试工作”。检查测试质量主要采取“抽查复听测试录音的方式”,测评监控的重点放在测试成绩的复核认定上。但录音复审仅限于评分质量的检查,对于测试过程却缺少监控。可在录音复审的基础上,进行现场随机抽查复审。通过现场复审了解测试各个环节、程序是否严谨到位,并且通过复审员与测试员的互动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避免测试员态度不端、程序不严等隐性流失现象。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Z]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Z],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关于印发《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的通知[Z]2003.

[4]孟晖,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有效性问惠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0(11):113-120.

[5]齐影,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成长和培养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7):12-14.

[6]钱华,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养模式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4(2):119-120.

申定羽,女,汉口学院文学院教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普通话。

上一篇:课堂教学要做到大道至简 下一篇:地铁开发对大城市消费空间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