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寄主悬铃木主要光响应曲线指标变化研究

时间:2022-10-04 05:01:09

不同类型寄主悬铃木主要光响应曲线指标变化研究

摘要:本文以大叶浓密型(类型I)和小叶稀疏型(类型II)两种类型的二球悬铃木作为试材,研究了受方翅网蝽危害后的光响应曲线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大叶浓密型还是小叶稀疏型,相对于未受虫害的对照树种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其中,大叶浓密型的二球悬铃木树种相对表现较好。

关键字:悬铃木;方翅网蝽;光响应曲线指标

悬铃木方翅网蝽主要危害悬铃木,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取食,造成悬铃木叶片正面形成许多密集的黄白色褪绿斑点,从而抑制叶片光合作用,影响植株生长,导致树势衰弱[1]。本文选择大叶浓密型(类型I)和小叶稀疏型(类型II)两种二球悬铃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受方翅网蝽危害后的光响应曲线变化规律。

1.材料与方法

以合肥市望江西路同一道边上的悬铃木为供试材料。以8年树龄的两种类型悬铃木各1株设定作为一组(两株紧邻),共设五组10株。

实验仪器为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结果通过Excel进行整理数据,并采用DPS软件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弱光条件下,光强度是控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曲线的斜率即为表观量子效率,表观量子效率越大,利用弱光的能力越强[2-4]。由于冬季植物光合作用效率低,本实验测定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光响应曲线进行分析。

结合表1-3可知,光响应曲线拟合程度(R2)均大于0.9,拟合情况良好。春季,类型Ⅰ的光补偿点最低(为9.89μmol/(m2・s-1)),最大表观量子效率最大(0.0335),属于正常偏大范围内,说明在春季类型Ⅰ其耐阴程度最高,在弱光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的进行光合作用。在夏季,三者之中类型Ⅰ仍具有较低光补偿点(11.93μmol/(m2・s-1)),而类型CK具的光饱和点最高(为900μmol/(m2・s-1)),说明三类型Ⅰ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而CK则能适应较强的光合有效辐射。在秋季,类型Ⅱ的光补偿点最高,说明较春夏两季类型Ⅱ利用弱光的能力有所减弱,CK的光补偿点较最低且光饱和点最高,说明秋季里类型CK的光适应能力比其它两种类型树种更强,光适应范围较广。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类型I和类型II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最大表观量子效率(AQY)与对照树种相比水平较低,这种现象不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寄主树种之间相比较,三个季节(春、夏、秋)Ⅰ的光补偿点都较低,说明Ⅰ是用弱光能力要高于类型II;除了秋季类型II的光饱和点高于类型I外,其他都较低,说明总体来讲类型I的对于强光的忍受能力要高于类型II。

参考文献

[1]经希立,中国网蝽科新种记述.动物分类学报,1980,5(4):376-382.

[2]郭连旺等.自然条件下珊瑚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J].植物生理学报,1994,20(1):46-54

[3]赵世杰等.田间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J].西北植物学报,1998,18(4):531-536

[4]王强等.光合作用光抑制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3,20(5):539-548

上一篇:基于笛卡尔切割单元法的复杂河道地理信息系统... 下一篇:要有效利用好高中语文早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