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前后炎性介质和凝血功能的变化

时间:2022-10-04 04:20:20

【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炎性介质和凝血功能因子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静脉血中IL-8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后(P

【关键词】大面积烧伤;炎性介质;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86-01

一般来说,机体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受到强的热辐射所发生的变化,由火焰、高温固体和强辐射热引起的损伤称之为烧伤。其中大面积烧伤是一种起病急、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的疾病[1]。炎性介质作为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低分子量多肽分子,主要包括白介素(IL),直接或间接参与大面积烧伤损伤过程中炎症细胞的活化和浸润[2]。同时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面积烧伤对凝血功能有所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常伴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3]。我们通过本研究观察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前后炎性介质和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讨炎性介质与凝血功能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共入选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48.6±11.7)岁,多为中青年人。烧伤类型:爆炸烧伤10例,化学烧伤5例,烫伤4例,其他1例。烧伤面积都在30%以上,平均65.5%。临床症状危急。

1.2 治疗方法:入院后全部患者都按常规给予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生命体征、创面清洁换药等治疗处理。主要药物有头孢吡肟、血必净、磺胺嘧啶银粉、安信纳米银敷料、烫创油、碘伏等。

1.3 检测:治疗前后抽取肘静脉血3ml,于普通试管内室温放置3小时使血样凝固,离心机1500r/min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装于试管内。IL-6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购自上海生工医学技术有限公司。同时使用CA-9000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治疗前患者静脉血中IL-8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后(P

3 讨论

大面积烧伤都是一种发病率与致死率很高的疾病,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大面积严重烧伤后炎性介质和凝血功能的变化作为烧伤主要体征变化可引起大量并发症,如感染、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影响预后[4]。同时作为全身损害的局部表现,由于细胞因子和相关兴奋氨基酸的释放,能量代谢障碍、细胞稳态失衡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而引起血脑屏障的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发生相关并发症[5]。其中炎症反应在大面积烧伤疾病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有研究发现大面积烧伤后6-12小时,烧伤患者血肿周围可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48-72小时达到高峰[6]。而炎性介质和凝血系统之间的交叉反应是烧伤后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从而产生广泛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组织器官损伤。本组结果显示,治疗前静脉血中IL-8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前后IL-8、PLT、PT的变化(x±s)

参考文献

[1] 左红霞,王超士,闻树群,等.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抗炎因子含量变化[J].浙江临床医学,2004,6(6):466-467

[2] Fang HY Ko WJ,and Lin CY.Inducible heat shock protein 70,interleukin-1、8,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correlate with outcomes in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J Clin Neurosci,2007,14(5):435-440

[3] 李志军,孙元莹,吴云良,等.血必净注射液防治家兔应激性脏器损伤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8(2):71-73

[4] 邹晓防,曹卫红.,贾赤字,等.血必净对烧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J].感染、炎症、修复,2009,12(10):228-231

[5] Opal SM,Clinical trial designs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J].Shock,2003,20:295-302

[6] Bhatia M Moochhala S. Role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the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J Pathol,2004,202(2):145-156

上一篇:四妙勇安汤和玉屏风加减方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 下一篇:三种腋臭术式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