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菱形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的应用

时间:2022-07-06 04:47:36

改良菱形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的应用

【摘要】目的: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效果观察。方法:自2008年08月至2010年08月采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缺损创面32例,缺损面积最小0.5 cm×0.6 cm,最大2.8 cm×3.0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切口I期愈台,瘢痕不明显,美容效果满意。结论:改良菱形皮瓣对于面部缺损直接缝合张力大或可能引起面部器官移位的创面修复,具有操作简单.血运可靠.切口瘢痕不明显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面部缺损;改良菱形皮瓣;修复

【中图分类号】R6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82-02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面部等暴露部位创面的修复,要求尽量不留或少留瘢痕痕.不影响美观。为使手术对容貌、心理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寻求创面的最佳修复方法,以尽量恢复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对于面部缺损创面直接缝合张力较大或可能引起面部器官移位的皮肤缺损创面,我们应用改良菱皮瓣进行修复。自2008年08月至2010年08月采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缺损创面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 ,男18例,女14例。年龄13~87岁。皮肤色素痣16例,基底细胞癌3例,老年脂溢性角化症6例,鳞状细胞癌2例,瘢痕5例。缺损位于面颊部23例.鼻部4例,额部5例。缺损面积为0.5 cm×0. 6 cm~2.8 cm×3 .0cm。

1.2手术方法

1.2.1 切除病变组织: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按病变组织的形状作圆形或椭圆形切除。病灶的切除深度超越肿瘤所侵犯的层次至正常组织层。术中均行冰冻病理检查,以明确切缘及基底有无肿瘤残留,如切缘阳性,扩大切除范围至切缘阴性。切口距病变边缘距离为:色素痣为1~2 mm,脂溢性角化及基底细胞癌为0.8cm~1.0cm,鳞状细胞癌1.0~2.0cm。修整创面,双极电凝彻底止血。

1.2.2 设计改良菱形皮瓣:在缺损邻近设计改良菱形皮瓣,于缺损较隐蔽一侧弧线中点设计一角度450~600度的两边等长的且与皮损直径等长的菱形皮瓣。用手捏起两边,预测是否能在较小张力下拉拢缝合。

1.2.3 转移皮瓣:在与缺损同一解剖层次充分游离皮瓣及缺损周围组织,再将皮瓣旋转推进到病变创面区,创缘拉拢用5-0和4-0无损伤线行皮下和皮肤精细分层缝合,严密对位。缝合皮瓣时应当先封闭继发缺损,继发缺损的封闭有利于皮瓣向原发缺损区的移动,并可分担皮瓣大部分张力。另外,细致的皮下缝合也可以减少皮瓣所受张力。忌用血管钳夹持组织,结扎缝线要松紧适度。局部稍加压包扎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皮瓣肿胀,但不可过分加压,以免造成皮瓣坏死。蒂部可能会留下“猫耳”,一般无需处理,随创口愈合可自行消失,如“猫耳”过大,可做必要的修剪,原则是尽量不减少皮瓣的基底宽度,以免影响血运。

2 结果

32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3例出现术后皮瓣边缘出现暗红色,肿胀,但无水疱出现,4~5天皮瓣转为正常。无一例出现皮肤坏死。术后瘢痕不明显,皮瓣颜色与周围相近,均无明显瘢痕形成及器官移位,形态满意。

3 讨论

皮肤缺损位于颜面部,且颜面部面积小|,若采用直接缝合法,常因部位受限或缝合张力过大,影响愈合和外观;若采用皮片移植修复,不仅费时费力,皮片成活后色泽、质地、厚度等方面均与周围皮肤相差甚远,影响美观。

改良菱形皮瓣是由Dulurmente1于1962年首先报道的,是菱形皮瓣的一种变化形式,属于易位皮瓣。此皮瓣具有血运可靠,皮肤颜色接近,皮瓣移位方便,转移后张力分布均匀,组织厚度适当及术后供区瘢痕不明显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颜面皮肤缺损的修复。利用缺损周边正常组织,采取旋转和推进相结合的方式直接覆盖缺损区,改良菱形皮瓣是一组多功能皮瓣,它巧妙地应用变形的“z”成形术,采用相同的几何原理修复形态各异的缺损。根据缺损大小、形状及部位,在设计皮瓣时显现出更大的灵活性。面部的大多数缺损都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改良菱形皮瓣以无需将缺损增大至菱形或梭形以适应修复需要,且使转移的角度及转移后张力明显减小的优点,改良菱形皮瓣的血液供应主要依赖于皮瓣蒂部血管网供给,在设计菱形皮瓣时要根据皮肤组织层次和血管网的特点把握一定的深度,以免损伤血管导致皮瓣的血运障碍。蒂部宽度要适当,800时则菱形皮瓣较难旋转且皮瓣转移后供区创面不易直接拉拢缝合,容易出现“猫耳”现象,影响外观。张力也是影响皮瓣血运的重要因素,改良菱形皮瓣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它是一种带蒂旋转皮瓣,可以从不同方向利用组织旋转推进来消除创面,同时它克服了传统菱形皮瓣为适应修复需要而人为增大创面的缺点,缩减了正常皮肤切除量,显著减少了皮肤张力。手术时,皮瓣及缺损周围的皮下稍广范围的分离,也有助于减少组织张力,愈合后瘢痕及挛缩程度小,外形满意。

在临床应用中,通常把二者比例控制为1∶1。随着改良菱形皮瓣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手术方法也有了很多改进。设计菱形皮瓣时尽可能使所取圆形缺损直径与皮肤松弛线的方向一致正是对改良菱形皮瓣原则的灵活应用。设计菱形皮瓣修复圆形缺损时,还需要结合周围皮肤弹性状况决定选取正常皮瓣的面积,在选取鼻旁皮肤修复鼻部较大缺损时,皮瓣面积以不小于缺损面积的70%为宜。改良菱形皮瓣设计简单,取材方便,操作便捷,组织利用充分,兼具有转移角度小、转移后张力小且分布均匀及设计更为灵活等传统菱形皮瓣所不具备的优点,适用广泛,其血运可靠,肤色与周围组织接近,不易形成瘢痕,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临床面部缺损的最佳修复方法,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邢新.皮瓣移植实例彩色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1-22

[2] 徐斌,蔡景龙.菱形皮瓣张力最小化原则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18(2):91-93

[3] 张朝辉.采用改进菱形皮瓣修复创面的临床探讨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21(5):64-65

上一篇:片断弓丝与连续弓丝在拔牙病例排齐阶段的联合... 下一篇:安多健种植体修复的远期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