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4 04:06:53

刍议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有其独特的一面,也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只有把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之处及与其他学科的相似之处,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边做边学、激发兴趣、鼓励创新、学以致用、互相促进”等方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也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的传递,而且教育教学原理是通用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学科中的一些优秀教法和成功经验。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以下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讲多练,边做边学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学生学习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操作。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在练的过程中领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也才有可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提高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要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手、脑、眼多感官并用,学生边做边学,不仅对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操作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先做后讲,激发兴趣

虽然“计算机”“互联网”等词汇以相当高的频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是小学生始终对它们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如果我们刚开始就讲太多的理论,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进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减弱他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LOGO语言时,学生对重复命令的嵌套格式理解有困难。让学生将两层嵌套里层那条重复命令先打出来,观察画的什么图形;然后再按外层的重复次数,把里层的重复命令重复输入,学生就明白重复命令嵌套格式的意义了,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三、开放思维,鼓励创新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教学Word软件的插入/改写功能(简单的文字编辑)。学生学习了插入/改写以后,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练习修改句子里的错字(不许用改写功能)。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两种不用改写的方法──先删除句子中的错字,然后再运用插入功能,把正确的字插入相应位置;先在错字的位置插入正确的字,然后再删除错字。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放开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增强了。

四、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教学LOGO语言时,我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非常好,面对复杂的图形却束手无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强。所以我们必须在学过一个知识点后,让学生在各方面应用。

学习了过程的定义以后,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过程的定义可以使绘图操作简单,可我们在绘图时要先定义出过程再调用,不是比直接画更麻烦吗?”于是我让学生定义了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的过程,然后要求他们运用这些过程组成“奔跑的人”“小房子”等图形。

五、增强联系,互相促进

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教学不能割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反过来带动自身的进步。

在教学汉字输入时,把语文课上的古诗、重要的课文作为练习内容,并让学生用计算机写作文,在练习汉字输入的过程中,语文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此外,教学LOGO语言时,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作基础。学习了角的知识以后,就让学生用LOGO命令画各种角度的角,然后分别画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并要求配上不同的颜色,数学和计算机互相促进,一举两得。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是将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 辽宁省彰武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探讨 下一篇: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