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监测中的信息化管理论文

时间:2022-10-04 03:23:49

医院监测中的信息化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1.1.1启动流感监测信息化管理在医院HIS系统基础上开发流感监测管理模块,成功实现ILI上报信息化管理。

1.1.2ILI填报信息化临床医生接诊患者,在诊间HIS系统中填写患者的发热状况,选择体温≥38℃(腋温)时,系统自动提示该患者是否流感样病例,医生根据患者症状,是否伴有咳嗽或者咽痛,对符合ILI定义的患者选择“是”,其他的选择“否”,最后数据保存在医生的诊疗日志,通过局域网传输到防保科。

1.1.3ILI数据统计汇总信息化专职人员每日通过诊间HIS系统将前一日各监测科室“门/急诊日志”导出保存Excel,按照科室、年龄段统计,汇总流感样病例。

1.1.4加强培训应用医院局域网、手机短信平台等方式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让其充分掌握ILI的定义及新的填报方式,强化其对监测工作的敏感性。

1.1.5加强检查与考核专职人员每日通过门、急诊日志检查ILI报告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联系监测人员。每周抽查1天,在预检分诊台随机登记体温≥38℃(腋温)的患者信息,与医生诊疗日志中发热状况进行比较,发现错误要求当天整改。对监测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年度考核,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1.2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监测工作影响因素对20名监测人员进行工作质量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ILI上报方式繁琐及临床医疗工作繁忙成为主要因素。

2.2监测工作时间通过信息化管理,ILI的填报方式简化,减少了填报时间。工作流程得到优化,ILI数据通过局域网传输到防保科,降低了数据采集时间。专职人员通过HIS系统直接导出Excel,降低了数据统计、汇总时间。结果显示,信息化管理后医生每例ILI填报时间(273±059)s和专职人员每天ILI数据整理汇总时间(3286±567)min较前明显缩短,效率显著提高(P<005)。

2.3填报准确率工作流程优化,减少了填报时间,提高了临床医生的依从性。专职人员通过HIS系统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情况,将信息化管理前与信息化管理后每周抽查数据进行比较,显示信息化管理后准确率从8707%上升至9882%(P<005)。

3讨论

当今社会已经跨入了信息化时代,各级政府对卫生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自新医改以来政府在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预计2013年中国医疗行业的IT投资规模约2255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215%,国家已经将卫生信息化建设纳入《“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必将进一步推进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传染病监测、慢性病监测、急诊伤害监测、儿童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流感监测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哨点医院是流感监测工作的第一线,其工作质量关系到疾病预防策略和措施能否正确制定。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医疗工作量大,流感监测登记、上报需要占用较多时间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感监测工作的质量。通过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优化监测工作流程,减少上报时间,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医生的依从性,同时专职人员可对其实时监控,保证了监测工作质量。流感监测信息化模块建设投入资金少(数千元),技术实施简单,对原有的HIS系统没有任何影响,这种管理模式在基层医疗机构极易推广,有HIS系统的医院都可以实现,为国家流感监测网络的进一步扩大提供有利的条件。

作者:董旭胡菊妹温晓红曹军陆晓明单位: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上一篇:医院营养膳食信息化管理论文 下一篇:医院感染的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