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农业灌溉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2-08-24 09:44:18

淮北地区农业灌溉现状及建议

摘要 随着淮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对宿州市埇桥区农业灌溉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分析淮北地区农业灌溉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灌溉;机井灌溉;现状;建议;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34-01

随着淮北地区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转化发展,用水规模在不断加大,加之淮北地区绝大部分区域地表水资源较为缺乏,为确保淮北地区农村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农业灌溉尤为重要。

1 淮北地区农业灌溉概述

1.1 淮北地区气候条件与灌溉的关系

宿州市埇桥区属南北交汇处,多年平均年降雨量850 mm。但降雨的时空和年际分布极不均匀,6—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0%以上,20 d无雨频率为50%以上。雨量的季节分布并不完全符合农作物生长需水要求,需要进行补充性灌溉。在秋季作物生长期和秋种季节,20 d无雨频率可达92%,因而干旱是制约淮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淮北地区的农作物要获得丰收,在农作物生育期就需要进行灌溉。

1.2 土壤特性对农业灌溉的影响

砂姜黑土是淮北平原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分布面积较广,占淮北平原总面积的1/2以上。此类土壤胀缩性大,渗透能力差,蓄水保墒能力弱,土壤毛管性能小,易旱易涝。干旱时土壤干缩形成垄缝,土壤水分蒸发加速,加剧旱情的发展;遇水时土壤又迅速膨胀,封闭土壤中的孔隙,延缓水分滞留时间长,形成涝渍灾害,故砂姜黑土区必须做到旱涝兼治。

1.3 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对农业灌溉的适宜性

淮北地区地表水资源主要集中于沿淮及主干河道范围内。绝大部分区域地表水资源较为缺乏,而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组分布较稳定,地下水资源丰富,按其埋藏深度和补、径、排水力循环和开采条件,自上而下可划分为3个含水层组:浅层(0~50 m)、中深层(50~150 m)、深层(深度大于150 m)。中深层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分布不均匀。而浅层属潜水至弱承压水,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指标,能满足农业灌溉要求,是农田灌溉开采和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层位。上部20~25 m,含水层厚度8.0~17.0 m,分布较为广泛;下部25~50 m,含水层厚度2.0~8.0 m,分布不均。根据淮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和水质标准,水资源和水质都能满足淮北地区农业灌溉的要求,水资源和水质都很适宜淮北地区农业灌溉。

2 淮北平原农业灌溉现状

地下水是淮北地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在淮北地区井灌面积占农业灌溉面积5成以上,根据淮北平原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情况及土壤特性,机井灌溉无疑是淮北地区较为适宜的灌溉方式。

2.1 优点

一是井灌适应性强,管理方便。井灌不仅能满足灌区农作物的灌溉,而且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要求。灌水时户与户之间的干扰小、矛盾少,每口井能灌溉数户农户的地,同时便于管理。二是井灌不仅省地还节水。井灌和渠道输水相比,不占用额外的土地,一般都可减少占地2%~4%。此灌溉方式加上具有淮北特色的地面移动软管灌溉形式,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接近1.0。由于实行小定额灌溉,因此可有效减少深层渗漏损失,尤其是土壤渗漏严重的地区,如淮北砂姜黑土地区、潮土区,节水效果显著,一般情况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92以上。三是一次性投资少。此灌溉方式仅需井、动力、泵及移动软管等设备,一次性投资少,井灌区投资仅为1 800~3 300元/hm2。此种灌溉方式得到农户的青睐,近几年发展迅猛。

2.2 缺点

一是能耗大。淮北地区井灌区灌溉动力多为农用拖拉机或拖拉机,这些机械不仅用于灌溉,而且也用于运输、耕地等方面,常出现实际动力远大于需要配套动力的情况,即人们常说的“大马拉小车”,从而造成能耗浪费。二是水温偏低。水温低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是很大的,井灌时的水温往往偏低,因此井灌时应当尽量延长输水路线。尤其是冬季灌溉大棚蔬菜或夏季灌溉玉米,应错过中等高温时段。作物对水温的要求:旱作温度为15~20 ℃,最低允许温度为2 ℃,最高不超过35 ℃[1-2]。

3 建议

3.1 合理规划布局机井

井的布局合理,就能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否则可能开发不出地下水或因打井过密、过多降低单井出水量;甚至会造成区域性水位下降。故淮北地区布井前一定要对代表性的旧井进行测量了解,以便找出较好的井位、井间距,尽量减少群井干扰的影响。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查阅《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和已实施的机井项目经验,再设计井位、井间距、井径、井台、井深。根据埇桥区农田用水经验,作用灌溉主要利用浅层地下水,井深度25 m左右为宜,机井内径为500 mm,井距采用250~300 m,布置为三角形布置或正方形,单井控制面积4.0~5.3 hm2。

3.2 适时灌溉促丰收

农作物灌溉主要解决2个方面的问题,即何时灌和灌多少[3-4]。合理灌溉技术的关键是以适量的水进行适时灌溉,既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又不致造成土壤含水量过大。根据作物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要、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变化确定灌溉的时间和作物的灌水量,通过气象因素确定作物的蒸腾蒸发量来进行灌溉决策和灌溉周期。淮北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也有薯类和油料作物,薯类和油料作物相对耐旱。主要作物冬小麦在干旱年全生育期灌水次序为越冬、返青、拔节、抽穗、灌浆共灌水5次;主要作物夏玉米在干旱年全生育期灌水次序为播前、拔节、抽穗、灌浆共灌水4次。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计划湿润层为0.3~0.8 m,雨量的季节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水要求,这就需要人们进行补充性灌溉。根据农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所需的作物灌溉量,确定适宜的灌溉上限、灌溉次数和灌溉定额,来实现农业灌溉效益最大化。

4 结语

农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新阶段,优质、高产、高效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农业灌溉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灌溉也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基本保障。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农田机井通电工程、机电配套、科学信息化管理、节时节水型灌溉技术会逐步改进。根据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情况及土壤特性等决定的淮北地区井灌方式必将持续发展,农业灌溉效益必将持久稳定发挥。

5 参考文献

[1] 于江海,周和平.农业灌溉水温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08(8):123-125.

[2] 王宏.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1(5):253.

[3] 李曙光,尹玉起,李文庆,等.浅析通辽市农业灌溉及发展趋势[J]. 内蒙古水利,2012(5):15-16.

[4] 张树芳.关于农业灌溉技术的发展[J]. 农业与技术,2012(7):27.

上一篇:昆明地区倾斜面上太阳辐射的计算与分析 下一篇:新疆地区坎儿井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利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