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时间:2022-07-07 01:27:25

淮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摘要 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进行近年来表现突出的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冠麦1号、徐麦33、淮麦33、明麦1号、徐麦9158、保丰5号表现为高产、多抗、广适,适合在睢宁县大面积推广种植。

关键词 秸秆全量还田;小麦品种;生育期;群体结构;产量;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042-02

为进一步扩大睢宁县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提升小麦生产水平,合理协调作物布局,特选择近年来表现突出的冬小麦品种在大田试验种植,通过品种比较,鉴定新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综合表现及与对照品种的差异,客观评价参试品种的特征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为睢宁县半冬小麦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睢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光华村基地内进行,土壤肥力中等,地力均匀,地势平坦。前茬作物为水稻,2015年10月14日用半喂入式久保田588收获,秸秆全量还田。

1.2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15个,分别为明麦1号、徐麦32、保麦2号、徐麦33、连麦8号、淮麦33、江麦919、淮麦32、淮麦35、瑞华520、保丰5号、连麦7号、徐麦9158、冠麦1号、烟农19。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5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烟农19作对照(CK)。3次重复,共45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6]。采用2BMG-220型宽幅精播机播种,小区面积200 m2,小区间走道90 cm,四周设置保护行。

1.4 试验过程

试验于2015年10月17日播种,播种量均控制在150 kg/hm2,播后及时镇压,肥料运筹上施纯氮270 kg/hm2,基肥施45%高浓度复合肥600 kg/hm2+尿素75 kg/hm2,越冬始期施尿素75 kg/hm2作壮蘖肥,在小麦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施45%高浓度复合肥300 kg/hm2+尿素90 kg/hm2作拔节孕穗肥,病虫害防治上按照植保部门的信息统一防治。

1.5 试验期间气候因素

小麦生长期间睢宁县农业气象条件总的来看略好于上年、接近常年。小麦整个生育期(10月中旬至翌年6月中旬)光照时数1 307.5 h,较上年少44.1 h,较常年减少204.1 h;积温2 842.5 ℃,较上年多187 ℃,较常年多341.1 ℃;降雨量334.8 mm,较上年增加68.9 mm,较常年减少3.7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参试小麦品种生育期基本维持在233~238 d,对照烟农19为237 d,生育期较短的为徐麦9158、冠麦1号,为233 d,连麦7号生育期较长,达到238 d。

2.2 群体结构

参试小麦品种的群体动态,其基本苗平均为287.9万株/hm2,春季最大分蘖苗平均达到了1 825.7f株/hm2,穗数平均为689.5万穗/hm2。参试品种的平均成穗率为37.8%,均正常(表2)。品种中大于平均穗数的品种有6个,占40%,属于多穗型品种。穗数最高的为江麦919,高达753.8万穗/hm2,最低为淮麦33,穗数为636.8万穗/hm2。

2.3 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特性主要考查了冻害、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倒伏等情况(表3),从冻害情况看,参试品种都无冻害发生。2016年全县赤霉病整体发生较低,从参试品种来看,保麦5号赤霉病发生较重,病穗率5.74‰,其次为瑞华520,病穗率5.32‰,烟农19(CK)病穗率2.49‰,较CK发病率低的品种有徐麦33、淮麦33、江麦919、淮麦32、淮麦35、徐麦9158、冠麦1号。白粉病、纹枯病参试品种发病较轻,从后期倒伏情况来看,江麦919、瑞华520倒伏较重,明麦1号、徐麦32、连麦8号、徐麦9158发生零星倒伏。

2.4 室内考种

由表4可知,参试品种的株高为77.3~90.5 cm,平均为83.6 cm;穗粒数在不同品种间的变化较大,穗粒数最高的品种是淮麦33,高达43.1粒,最少的品种是连麦8号,仅为35.8粒,平均穗粒数为38.9粒;参试品种的千粒重在38.4~43.8 g,平均千粒重为41.2 g,最高的品种为冠麦1号,籽粒灌浆较好。粒色上参试品种全部为黄色。

2.5 产量情况调查

由表5可知,各品种间产量差异较为明显。冠麦1号产量最高,达到了9 975.0 kg/hm2,较对照烟农19增幅7.32%,其次为徐麦33增幅为6.40%,淮麦33,增幅4.79%,明麦1号增幅4.57%,徐麦9158增幅2.53%、保丰5号增幅2.90%。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从丰产性、抗逆性、整齐度等综合性状表现来看,在睢宁县较为适宜的品种是冠麦1号、徐麦33、淮麦33、明麦1号、徐麦9158、保丰5号,其高产、多抗和广适,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由于各自遗传特性不同,栽培技术也不应完全相同,而应良种和良法配套栽培。

4 参考文献

[1] 徐士清,贾金川,孙妍,等.优质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农技推广,2003(6):32-33.

[2] 王勇,赵连芝,郑超美,等.张掖市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09(2):23-24.

[3] 袁延乐.2014―2015年度小麦品种比较试验[J].种业导刊,2015(9):17-19.

[4] 张美英,吴美荣,施桂仙,等.2003年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云南农业科技,2004(1):13-15.

[5] 黄志刚,姜文刚.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西昌农业科技,2007(1):30-32.

[6] 郑德岭,刘礼明,罗小龙.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6):34-35.

上一篇:南方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栽培技术 下一篇:基于字符的图片验证码识别算法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