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开场 第7期

时间:2022-10-04 02:47:13

金融危机之下,增长势头迅猛的中国海外投资仍然一路高歌,这只是中国海外投资盛宴的开场。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海外投资的盛宴才刚刚开始。

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521.5亿美元,同比增长96.7%。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占78%,同比增长63.6%;金融类115亿美元,占22%,同比增长588.6%。

运用比较法也许更有助于理解中国海外投资的高增长。一种方法是与同期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进行比较。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速度趋缓。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下降约21%,由2007年的1.83万亿美元减至1.4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高于全球增速的幅度达到117.7%。

如果将分析的时序拉长,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这种高速增长是作为一种趋势存在,金融危机仅仅是将这一趋势更加显现。在时序的分析中,两个年份具有关键意义:一是2003年,正是从该年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高速增长;二是2006年,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发端于2007年8月,此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可认为是剥离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数据可以看出,2003-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95%,是同一时期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增速的3倍。而在1991-2000年长达10年的时间内,尽管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处在年均增长22%的高速发展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几乎为零增长。

另一种方法是与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进行比较。早在1993年,中国就已经成为吸收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金额累计超过8000亿美元。2008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为952.53亿美元,这意味着短短6年间(2003-2008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从区区28.5亿美元发展至引资数量的一半左右。

从基本理论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寻找市场,寻找资源和寻找战略资产。

市场寻找型投资,其主要目的是为东道国本地市场或其邻近市场服务。从现有的统计数据中很难看出其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但是依据常识判断,其比例不会太高。因为这种投资与国家间贸易壁垒或运输成本的高低水平正相关,也与当地的市场需求正相关。也就是说,国家间贸易壁垒或运输成本越高,东道国市场需求越大,市场寻找型投资越多。金融危机以来,尽管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在加大,但是除了部分国家在个别领域采取了限制性措施以外,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贸易壁垒并未普遍显著提高,同时整体上看,危机引致的经济低迷和收入减少明显抑制了当地市场需求,并且随着油价的下降和国际贸易的萎缩,运输成本也在降低。该类型投资中受各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可能是一个投资的新亮点。

资源寻找型投资关注的主要是国外的特定自然资源。中铝对力拓的投资即属于该范畴。中国依赖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国内企业对外部资源的渴求。特别是在制造业的终端生产环节获得了充分发展情况下,为寻求稳定的供应来源以及确保制造环节的利润不致被高企的资源成本所侵蚀,该领域的投资将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该领域投资具有单笔交易金额巨大的特点,其影响将举足轻重。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在生产的终端环节形成了巨大的优势,然而却始终徘徊在价值链的低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部消费结构的调整使一部分企业因其廉价的低端产品获得了新的发展,一部分企业因失去订单或资金链断裂破产或濒临破产,还有一部分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更深入地认识到国外营销网络和关键技术对稳定本企业市场和获得更大价值增值的作用,并且他们由于前期资本的积累和相对宽裕的现金流,在政府政策的适当推动下也有足够的动力与能力进行战略资产投资。

上一篇:外刊 第7期 下一篇:光伏电站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