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自学考生评价体系探讨

时间:2022-10-04 02:33:51

高教自学考生评价体系探讨

科学的自学考试教育学生评价体系,能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掌握专业应用技能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

一、自学考试教育学生评价的现状和不足

一是观念落后,人才培养目标偏移。目前的自学教育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核心,而这种只重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情况,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严重偏离了自学考试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考核内容结构不够合理,考核方式单一。自学考试的考核内容,仍普遍强调对书本知识内容的考查,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采取终结性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几乎没有开卷考试,口试、实践考核等考试形式也较少使用。

三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轻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即所谓的“一次考试论成败”。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停留于知识的记忆以及表层理解的水平,忽视对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而表现为“考什么、学什么”,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平时松、考前攻、考后扔”的学习局面。

二、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的思考

(一)树立评价新理念

评价作为自学考试教育的重要手段,必须有利于学生应用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自学考试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价的结果要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倾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自我改进,不断提升实际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自学考试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改变现有考核内容以知识型内容为主的现状,加大对学生实践和应用技能的考核,同时,也要开展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后者不仅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业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

(三)实行多元考核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闭卷笔试,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侧重理论学习,不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为改变现状,必须实施灵活多样的学业评价方式,实施实践课程考核、开卷、口试等考核方式,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等多种方式,全面、综合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实际应用技能。

1.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

过程性评价是考核学生平时在校学习的情况,对学生必需知识掌握牢固程度和实际操作水平的一种考核方式。改课程终结性考试方式为多次考试,实施过程性考核是解决自学考试重考轻教、重结果轻过程的最佳途径之一。为此,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学习过程量化考评表,将作业完成率、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情况、课堂小测验,学生的到课率、学习态度和精神状态等纳入考核当中。同时,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要注重收集和分析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学业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学业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评价会更客观、全面。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互补

定量评价强调数量计算,以教育测量为基础,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等特征,可减少主观随意性,但定量评价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强调共性、稳定性和统一性,依赖于纸笔测验形式,也就忽略了那些难以量化的重要品质与行为,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多元标准。定性评价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不采用数量计算的方式,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注重评价人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等,但却难以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将两者结合有助于形成自学考试教育科学的学业评价体系。定量评价可采用传统的得分制或等级制,定性评价可采用评语、语言描述的形式。

3.非学历证书考试与学历考试相结合

非学历证书考试是自学考试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需要开展的岗位资格或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生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可以获得相应级别的岗位资格或职业资格证书。自学考试要进一步将非学历证书考试与学历考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获得相应级别的非学历岗位或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部分资格证书可抵免相应的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实行“一考两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较好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有助于提升就业优势。

4.纸笔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辅

与理论考试相比,培训和检验考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考核,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制约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新形势下,自学考试教育要围绕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要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在各专业中的比重,切实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内容,实施实践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并且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江西科技学院)

上一篇:“糊涂”的魅力 下一篇:中小学管理中“激励”运用的三个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