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风格

时间:2022-10-04 01:53:52

探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风格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近年来在国内备受关注的建筑作品,该馆从筹建之初便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这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物能否与周围传统苏州园林整体环境协调,其次是贝氏的设计能否体现苏州城市的本土特色。笔者认为,苏州博物馆在一定意义上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瑕疵值得探讨。例如设计师在刻意安插一些传统的建筑元素的同时,忽视了这些元素隐含的文化意义。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在新馆的设计中没有得到体现,等等。值得设计师们深思。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苏州园林;现代主义;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03-03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苏州市区东北,馆址分为两个部分,旧馆是太平天国忠王府(李秀成官邸)原址,成立于1960年元旦。紧靠着旧馆的苏博新馆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于2006年建成开放。占地约10750平方。

在新馆的设计风格上,贝聿铭提出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很有吸引力”。因此,苏博新馆呈现出传统苏州园林与现代城市建筑的杂糅风貌。

二、苏博新馆与苏州传统园林对比

(一)苏州园林的建筑特征

1、白墙黛瓦

苏州园林所有建筑其屋顶都是黑色的,墙壁是白的,砖墙是灰的,门窗柱子挂落是栗色的,与皇家园林黄红亮丽的色彩相比,显得柔和雅淡。如狮子林的燕誉堂前院,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庭院,留园的古木交柯等等,都是以大片留白的粉墙为背景,花石为绘,正是一幅天然图画。

2、池、石、花、树

池、石、花、树是苏州园林内部装饰的几项必备元素。在众多的苏州园林中,除沧浪亭外,大多把池塘置于园林的中心。“园中修池”已经成为人们对苏州园林的普遍认识。池中或种荷或养鱼,与倒映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增加了园林的灵性。太湖石因其瘦皱漏透、光怪陆离的相貌特性,历来受到园主人和造园家的青睐。园林之内还广种花、树,常见的有松竹、梧桐、芭蕉、玉兰、紫藤、桂花、荷花、、山茶等等。这些植物除了具备观赏功能之外,更寄寓着园主人的思想和愿望,担任着文化符号的角色。

3、“藏景”与“借景”

为了在面积有限的私家园林中营造出多层次的丰富景色,造园师们运用了“藏景”和“借景”的办法,使空间以小见大,“咫尺山林,多方胜景”。“藏景”即通过屋舍的阻隔或曲折的小径及游廊,使人在入园时无法一下子见到园子的全貌,随着人的行进,景色陆续呈现,有移步换景之效。“借景”是指透过园内门框观赏他院的山水竹石,好似一幅画,这是有别于直接观赏的另一种趣味。

苏州园林另有亭、廊、榭、舫,家具陈设,建筑纹样等其他构成特征,由于不是本文重点,在此不逐一介绍。

(二)苏博新馆设计中的园林特色

在新馆内游览,可以直观地发现许多传统园林的建筑特征和构成元素。例如白色粉墙的主色调,馆内的人工湖、九曲桥和凉亭,刻意安放在墙边的假山,游廊结构,窗户的“藏景”设计等等,都反映了设计师的良苦用心,烘托了“苏州园林”的设计主题。

(三)苏博新馆与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之别

虽然借用了传统园林里的许多构成元素,贝聿铭设计的新馆和传统的苏州园林在美学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园林对自然山水的模仿,被人工雕琢、刻意营造的设计美所取代;另外苏州园林所承载的园林主人对隐世的追求,对品格含蓄的褒扬,在新馆的设计上也被淡化了。钢和玻璃等现代建筑材质的使用凸显了贝聿铭的设计自信,新馆不是苏州园林的复制品,而是传统园林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全新组合。

1、“自然之美”与“设计之美”

苏州园林本来就是自然山水的缩影,是造园家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园林的内部装饰无不以体现自然生命的灵气为目的,以植物为例,苏州园林里栽培的花卉有桂花、杜鹃、、木兰、茶花等,观果植物有枣树、柿树、石榴树等,林木植物例如银杏、松柏、竹子、槐树等等,品种繁多数量颇丰。园内春有春景,冬有冬色,屋舍亭榭大多为植物所遮挡,和植物融为一体。想象一下,如果苏州园林仅有寥寥几颗草木会是多么乏味!园林中的假山大多以嵌空穿眼、遍布凹窝的太湖石为原料,其纹理多为湖水天然冲刷而成。即便有仿造,也需将人工凿孔后的石头放置到波浪冲激处长年冲刷才行。如此种种皆是是苏州园林“自然之美”的证明。

贝聿铭设计的苏博新馆也有植物和假山,却是另外一种视觉感受。新馆内的植物数量不多,基本不高,在建筑物的包围下显的零落疏散,每一棵树显然都经过设计师的刻意安排,是构成空间美感不能缺少的元素。如果说苏州园林中的植物体现的是自然的活力,新馆中的植物好比人工培育的盆景,做作地漂亮。在新馆人工湖畔有一道白墙,面前一字排开地放置着数块雕凿成山状的大石,正面看去好像国画山水长卷,群石“峰峦起伏”的边际线与白墙坚硬的直线条形成对比,和太湖石自然成形的肌理美不同,这种人工塑造的美也有另外一番韵味。

2、传统文人价值观的缺失

苏州园林的主人们往往借助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素材,时而委婉,时而晦涩,时而“顾左右而言他”地表达思想感情,景点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例如拙政园中的一池三岛,这是文徵明画笔下的山水意境,是文人的隐居象征符号。还有留园的五峰仙馆、又一村,网师园中的梯云室等等。此外,苏州园林中的花卉也隐喻着文人所崇尚的操守和德行,如拙政园雪香云蔚亭的梅、兰雪堂的兰、倚玉轩的竹、环秀山庄的菊、网师园的松,它们不仅是欣赏的对象,也是园林主人寄情言志的载体。

新馆中虽然也采用了竹子、松树、紫藤等植物,但设计师并不是任它们随心所欲地生长,而是有意识地挑选、控制它们的形态,以达到和整体空间相呼应的美感效果,植物的文化功能被造型功能掩盖。例如新馆紫藤园内的这一株紫藤树,它纠结缠绕的藤干和周围建筑刚硬的直线条形成对比,一柔一刚、一驰一张,营造出抽象的线条美。相较于旧馆里的文徵明手植紫藤,前者唤起的是观者对曲直美感的直观印象,后者让人看到文人避世隐居的理想。

苏州园林承载了园林主人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但是在新馆的设计里,园林的“灵魂”从其形式上被剥离了,假山、修竹、凉亭、六角窗这些熟悉的元素被生硬地嫁接到现代文明的语境下,难免让人感到一丝陌生。或许这就是贝聿铭对苏州本土文化的解读呢?

3、现代建筑材质和构建方式

精简的几何形态和现代建筑材料的使用是我们对苏博新馆的第一印象。对比新馆和旧馆(忠王府)主要入口处的大门,可以感受到设计师对传统建筑的取舍和重构。旧馆大门的灰色青瓦被灰色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统一的色彩和纹理。新馆大门屋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建筑的坡顶结构,淘汰了旧馆屋顶的飞檐、瓦当、小雕刻等细节,利用方形玻璃营造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使自然光线得以穿透,金属遮阳片用于控制和过滤直射的阳光。旧馆的木梁和木架构系统被现代的开放的钢结构代替。这样的构建方式被普遍的使用在了新馆的各个角落。

三、苏博新馆与美秀美术馆的神似

从苏博新馆的设计风格不禁让人联想到同是贝聿铭作品的美秀美术馆。美秀美术馆是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私立美术馆,于1997年11月开馆,被当年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年十大建筑。在美秀美术馆的设计上,贝聿铭把日本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分解,利用开放式的钢架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等现代建筑手段,将这些元素以几何形态重新组合。比如美秀美术馆的主体建筑,屋顶的外形源于日本古代农舍建筑,在此基础上简化提炼而成。

从这两座“姐妹”展馆,我们可以勾勒出贝聿铭的设计风格的大概轮廓,即将当地传统的建筑元素加以提炼,将其简化为简单的几何形态,并在现代化风格的建筑中加以运用,既可以保留建筑的抽象的几何美感,又能为建筑增加历史风韵。这一思路值得设计师思考和借鉴。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B类项目,项目编号:JB11060S

参考文献:

[1]薛恩伦,李道增等著.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居阅时著.庭院深处――苏州园林的文化涵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著.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浅议中国传统服饰和现代服装服饰 下一篇:浅谈经济利益与文化品格的消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