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道德自我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时间:2022-10-04 01:12:29

浅论道德自我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摘 要】道德自我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认知、感受、态度,是教育者进行有效道德教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道德自我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道德自我的发展与整合与有效的道德教育相辅相成。

【关键词】道德自我;道德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谭贞晶(1985-),女,汉,工作单位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事务管理。

一、问题提出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分析提出了未来世界面临的种种挑战,道德的问题高居榜首。道德问题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反思。

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实现“强国梦”历史使命的一代,是国家发展建设的希望和主力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关系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未来走向。培养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然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和长期以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并没有得到重视和培养,出现了道德选择的纠结、价值取向的混乱、道德评价的失范和道德理想的迷失。令人瞠目结舌的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屡屡见诸报端。从大学生的道德自我为切入点,探讨培养大学生积极道德养成的教育规律和策略,是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的一条创新途径。

二、道德自我的概念

道德自我是自我意识中的道德方面,反映了一个人对自身道德品质的某种认识或某种意识状态。内容上,道德自我包含自我道德认知、自我道德体验和自我道德控制。自我道德认识,即自己对自己道德存在状况的觉察、思考、判断和分析等;自我道德体验,即自己对自己的道德存在状态的接纳、认可的情况;自我控制,即自我道德监督、自我道德塑造、自我道德节制等。形式上,道德自我包括主观道德自我和客观道德自我、现实道德自我和理想道德的自我,积极道德自我和消极道德自我。道德自我既在认知、体验等经验性内容内活动,同时也引导着经验性内容的变化和发展。其中,积极的道德自我能直接产生符合人情道义和社会公义的道德行为方式,而消极的道德自我则起着强化不道德行为的功能。

道德自我同样折射了大学生对自我道德品质的认识、体验、态度,是大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心理成熟的重要特征,更是教育者进行有效道德教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三、道德自我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

1.道德自我有助于于激励大学生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

“自我”是道德发展的核心部分,社会规范的自我内化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阶段。大学生时期是道德自我发展成熟的关键期。美国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简・卢文格曾指出,道德自我在青少年自我的发展中占据中心位置。大学道德教育的活动应该以道德自我为中介,让大学生自主、自觉地构建积极道德自我,才能被有效地整合到个体的道德品性中去。当其产生了内在的积极道德认知,就会转化成自觉的积极道德行为。因此,培养积极道德自我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道德自我的发展与整合与有效的道德教育相辅相成

道德教育活动可以分解为道德目标确立、道德目标驱动、道德行为监控、道德行为评价和反馈等过程。当外在的道德教育活动强势介入时,如果没有内在的道德自我进行统摄和整合,这种德育只能流于表面,缺乏协调性、连贯性和持续性。反之,若道德自我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运用道德认知、体验道德感受、反复操作道德行为,德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就得以贯通融合、触及深层的道德心理结构。当道德主体达到知行统一、身心和谐,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得以提升,则道德教育方能取得稳定和持续的效果。另一方面,道德教育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协同教育和影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促进个体的积极道德自我的发展和整合。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但长期以来这种自我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意识并没有被我们的道德教育所重视,这是道德教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研究还很少,缺乏系统完备的论述。探讨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发展现状、阶段性特征、影响因素等,有助于发现大学生道德自我的个体差异与发展特征,为道德教育实践中准确把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水平的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也必将是对大学生道德人格、道德教育、自我意识等研究领域的丰富和补充。

【参考文献】

[1]林彬,岑国祯.建构学生道德自我初探[J].心理科学,2000,(23).

[2]王启康.再论道德自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6).

[3]柳潇,曹清燕,周紫薇.道德自我: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J].理论界,2005,(11).

上一篇:综合化趋势与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引入生活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