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初查规范化刍议

时间:2022-10-04 12:13:26

职务犯罪初查规范化刍议

近年来,自侦案件侦查难度高,涉及范围广,特别是由于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具有隐蔽性,常常与复杂的经济交往相互交织,举报的线索很少能直接反应经济犯罪问题。大多数举报又是根据表面现象推测而来,再加上举报人举报动机各异、情况复杂,因此立案之前的初查就显得格外重要。

初查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案件查办工作的成败。新刑诉法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带来的最大挑战是排除非法证据的规定。新刑诉法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原先通过长时间正面接触犯罪嫌疑人来判断其是否具有犯罪事实,是否符合立案条件的办案模式被禁止,犯罪嫌疑人可能会向沉默的极端走得更甚更远。这对传统的“由供到证”办案方法是一个重大的变革,也就是说没有坚实的初查材料做基础,将会很难突破案件。这就要求自侦部门转变侦查观念和办案模式,树立坚固的证据意识,既要响应国家号召,有力打击职务犯罪,也要在侦查中收集、固定证据,抛掉以口供为主的侦查观念和办案模式,突出初查工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初查工作,加大初查力度,为立案侦查做好充分的证据准备。

一、自侦案件初查行为现状分析

(一)法律对自侦案件初查行为规定不健全,没有详尽的法律依据

虽然《规则》十分重视初查与立案程序,将立案程序分为受案、初查、立案三阶段。初查即立案前调查,属于立案准备活动,在立案程序中有重要地位。《规则》从第168条至182条,都是属于初查的相关规定,分别规定了初查的分工、管辖、决定、原则以及初查与立案的连接等内容,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刑诉法程序在职务犯罪初查过程中体现无疑。

但是,在《刑事诉讼法》中对于初查的规定却相当有限,仅有《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

两部法律性文件对于同一问题规定的详尽程度相差甚远,导致了许多法律规定不衔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初查所获证据材料与立案标准的连接,因为初查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决定是否立案。根据《规则》第176条规定,初查后“事实或者证据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不予立案。这就对初查证据的审查提出了要求,即初查中获得的证据材料或者说是线索的审查,是以证据审查时的三大原则为标准,还是另有标准呢?这有待于法律的明确规定。自侦部门初查过程中,都是以证据三原则的标准来审查这些证据材料。特别是有些案件,立案后不能找到有关证人,或者证言供述已经发生变化,所以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当然要把立案前获取的人证等证据材料用来证实职务犯罪是否存在。只是在立案后,自侦部门需要及时地转换笔录,使其符合证据三原则的要求。但是毕竟目前法律规定不明确,仅凭《规则》,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就使用初查中获得证据材料的法律依据不充分,因此这就需要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予以明确规定。通过刑事诉讼法,把检察机关自侦部门的初查进行规范化。

(二)党和国家反腐工作对规范化的初查行为的迫切需要

刑事诉讼法不断地修改对检察机关反贪部门的侦查活动要求越来越严格,对证据意识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工作能够在当前党和国家对反腐倡廉的形势之下提供积极地帮助,对打击问题产生显著的效果,肃和国家机关队伍中的堕落分子、破坏分子,使党和国家保持清廉、公正,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需要国家在制定法律过程中,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应当将自侦部门进行初查的法律依据更加的明确,使检察机关能够打击犯罪,保障人权,排除非法证据,保证依法办案,并为实现依法治国履行应有的职责和贡献。

二、初查规范化的具体措施

由于初查较之侦查有取证方式的限制性和手段的不完全性,因此需要对初查行为实行专门的规范化措施,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立法明确规定初查程序,使法律规定相衔接

上文论述了《刑事诉讼法》与《规则》两部法律性文件对于初查行为规定的详尽程度相差甚远,导致了许多法律规定不衔接的问题。因此应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制度化的初查程序,包括初查的原则、内容、任务、分工、管辖、决定以及初查获取的证据材料与线索的审查标准,与立案依据的采信原则的连接等内容,使法律规定相衔接,法律体系内部相协调。在具体进行职务犯罪初查规范化的时候,可以参照新制定的《规则》第168条至182条,对初查活动进行相关立法规范,同时结合人民检察院在实践工作的需要和经验总结将初查的程序规范化。

(二)与时俱进转变初查模式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技术侦查和电子数据被正式确定为法定证据形式,也给职务犯罪初查工作带来了新机遇。随着科技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职务犯罪日益高智能化,借助技术侦查手段,是自侦部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未来的新趋势。虽然《刑事诉讼法》和《规则》规定技术侦查措施必须在立案后使用,不得应用到初查阶段,但自侦部门还是应该深入研究初查工作中如何能够利用一些现代科技措施,充分运用科技的力量强化自侦部门获取证据的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手段转化为初查执行力,着力提升初查工作质量。

(三)培养适应新初查模式的侦查人员队伍

要实现自侦部门初查新模式的转变,人才是关键。面对新形势的变化要求,必须针对性地加强初查工作能力培训,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初查队伍。初查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包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首先是强化提高专业素质。加强各类业务培训,提高干警运用法律知识对相关线索进行价值判断、对案情进行定性分析、正确撰写法律文书和严格依法进行初查工作等业务素质。针对初查工作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采取不定期培训和自身学习的方法,互相交流和学习外地检察机关尤其是先进检察机关的经验,带动整体初查工作的提升。然后是提升办案人员的初查能力。初查工作涉及多领域知识,需要“一专多能”。办案干警不仅要有深厚的法律功底,还要掌握相关会计、审计、财政、税务、经济、计算机等其他专业知识。根据侦查人才的特长,有必要有意识地侧重培养相关专门人才。通过上述途径,从法律到实践,从高检院到基层院,检察机关自侦部门都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一批知识全面、善用谋略、熟悉各种侦查技能的“侦查能手”,推动实现自侦部门初查工作有一个质的飞跃,为刑事诉讼活动的立案、侦查、以及审判阶段,提供合法真实的事实和证据。如此,在依法治国要求依法办案的前提下,保证我们检察机关自侦部门的办案人员为惩治犯罪、保障人权作出自身的努力

(作者通讯地址:汝州市人民检察院,河南 平顶山 467500)

上一篇:审查阶段对鉴定意见的审点 下一篇:瞄准四个切入点积极探索 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