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4 11:52:15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6月我院符合小儿高热的门诊留观患儿2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和对照组(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治疗)各112例。疗程均5d。期间定时记录两组患儿的体温变化,评价疗效,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各时段体温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

【关键词】小儿高热;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退热;疗效

高热是儿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其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易反复,发生惊厥的危险性很高,经常性反复发作可使患儿心输出量和耗氧量增加,引起脑部损伤,导致智力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给予有效物理降温处理的同时,选用快速、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退热药十分重要[1]。过去常用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治疗,但退热效果不明显,且副作用较大。本文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观察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2013年6月我院符合小儿高热的门诊留观患儿224例,男128例,女96例;年龄6个月-9岁,平均(3.1±2.3)岁。腋温均≥38.5℃。病程2h-5d。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25例,急性支气管炎44例,急性支气管肺炎32例,急性腹泻病23例。伴咽痛或头痛82例,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25例。排除非感染性发热与原因不明发热、药物过敏、上腹痛或严重胃肠道反应、严重器质性病变、精神病、严重智力障碍的患者。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2例,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用药前2周内均停用一切试验效果的药物,入院后均予常规休息、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积极消除基本病因及诱因。视病情行物理降温处理,如用酒精或温水擦浴患儿大血管浅表处(头、颈、腋下、腹股沟)等。对照组: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006)口服,每毫升含对乙酰氨基酚32mg,剂量10-15mg/kg.次,3-4次/d。治疗组:予布洛芬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59)口服,每毫升含布洛芬20mg,剂量5-10mg/kg.次,3-4次/d。两组均根据患儿年龄及体重给药,餐后服药,疗程5d。分别记录首次用药前与用药后1h、4h的腋温变化,观察症状控制情况、心电图变化;监测药物不良反应[2]。

1.3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用药后4h内体温下降1.0℃以上;②有效:用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1.0℃;③无效:用药后4h内体温下降小于0.5℃或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体温控制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后体温较用药前均下降,治疗组在各时段的体温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发热是儿内科门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作用机理复杂多变,普遍认为是由机体(细胞因子与中枢神经系统介导)对疾病的适应性反应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它的症状普遍存在于各类疾病及其发展过程中。持续发热尤其是高热可增加耗氧量和心输出量,导致患儿细胞损伤,加重心脏负担,且婴幼儿高热易引起惊厥,处理不当可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等严重后果[1-3]。故临床对于腋温>38.5℃的患儿主张及时采取安全有效的措施进行退热处理。

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前列腺素是炎症介质和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可起到解热的作用。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混悬液是一种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炎症反应,并可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而起到镇痛作用。但该药物解热作用缓慢,不够快速有效,有时甚至导致患儿惊厥、脑损伤等不良后果。布洛芬(美林)混悬液是目前国外广泛应用的一种退热药,其主要成分是布洛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抑制环氧化酶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抑制前列腺素聚集,缓解炎症反应,减轻发热、疼痛等系列症状,并可刺激产生血管加压索和黑细胞刺激素,加速散热,且不抑制产热过程,对正常体温影响轻微[4-5]。另外,给药途径(口服)与药物口味(有水果味)患儿接受度较高,愿意配合治疗,生物利用度好。结合研究结果,治疗组各时段体温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

需要指出的,由于口服药物不可避免有吸收的过程,为快速控制患儿体温,防止出现惊厥等严重并发症,我们主张可在给予药物口服的同时进行有效的物理降温处理,如温酒精或温毛巾反复擦试其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血管部位,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皮肤擦伤。注意观察用药后患儿的出汗情况,防止因出汗过多引起虚脱。此外,国内有报道认为将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两药交替使用,对严重持续性高热有明显效果,还能减少药物副作用[6]。这也是今后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应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较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小儿高热的退热更快,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霞.布洛芬混悬滴剂治疗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疗效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9):718.

[2]于艳.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解热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河北医学,2012,18(9):1317-1319.

[3]旷剑星.布洛芬混悬液对高热患儿的退热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6):48-49.

[4]曹龙翊,陈廉,陈小森.布洛芬混合液直肠给药在治疗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33-34.

[5]程纯.布洛芬联合退热走珠器治疗高热患儿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1,17(8):34-35.

[6]刘月梅,李淑霞,李玲,等.布洛芬灌肠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8):1120-1121.

上一篇: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磷酸铝胶凝胺治疗小儿腹泻... 下一篇: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