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言豆叶几时黄

时间:2022-10-04 11:18:15

IASB在2009年11月的IFRS9《金融工具》中推出了“预期损失模式”,极大的克服了之前“已发生损失模式”的缺陷。

坡诗云“问言豆叶几时黄”,如果取“黄”为失败之意,并把豆叶视为金融资产,那么我们在金融资产减值的“已发生损失模式(incurred loss model)”和“预期损失模式(expected loss model)”之间所做的选择,正是“问言豆叶几时黄”之后的回答。

上期我们提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09年11月的IFRS9《金融工具》将金融资产的分类由四分法变为两分法。但是,金融资产减值模式本身亦需重新考量,因为IAS39所采用的“已发生损失模式”存在很多问题,金融危机的来临更是将这些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已发生损失模式”的核心在于“要确认减值一定要有客观证据”,比如借款人处于财务困境或者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贷款违约率增加,这样的客观证据被称为“触发事件(trigger event)”。以触发事件作为减值临界点的金融资产减值处理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由于在触发事件发生之前不允许确认预期未来信用损失,因此导致预期损失的确认过迟,形成触发事件前后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其次,“已发生损失模式”假定若无触发事件则贷款将被全额偿付,因此直到触发事件发生之前所有的合同利息都被确认为收入,发生触发事件记录减值则导致损益的突然调整,即使历史经验表明存在预期损失也依然如此处理,这会导致触发事件发生之前所确认的利息收入偏高,预期损失的经济事实没有得到真实陈述;再者,实务中不同的报告主体选择的减值触发事件往往各不相同,或者即使选择相同的触发事件但对触发事件的评估不尽相同,由此导致不同报告主体对相似金融资产的减值处理五花八门,从而难言可比性;此外,报表使用者对现时所提供的关于金融资产信用质量的信息也多有不满。

为克服“已发生损失模式”的缺陷,IASB于2009年11月征求意见稿(ED)《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建议采用“预期损失模式”处理减值问题。“预期损失模式”的关键处理原则包括:报告主体在刚取得金融资产时就应确定其预期信用损失;在该金融资产的有效期限内,对预期信用损失建立备抵账户,同时按照扣除预期信用损失后的金额分期确认利息收入;每一期末重新评估预期信用损失,若信用损失预期有变则立即确认其影响效果。与“已发生损失模式”相比,“预期损失模式”在确定实际利率时不仅要考虑未包括于初始计量金额中的收到或付出款项、交易成本、溢价或折价,还应考虑预期信用损失的初始估计额,这一点其实是基于一个朴素的事实――对不同借款人收取不同的利率实际上已将不同借款人的违约可能即信用损失因素考虑在内。

IASB所建议的减值方法旨在提高报表使用者对减值信息及金融资产信用质量的理解能力,较之原IAS39的减值方法,“预期损失模式”有如下好处:其一,预期损失得以更早确认,预期损失的变化也可立即加以确认;其二,利息收入的确认反映预期损失的分摊,因而避免利息收入的不当前置确认(“预期损失模式”与“已发生损失模式”对损益的影响如图所示);其三,信用损失预期每期更新,信用损失初始预期的变化将立即确认于损益,减值和转回都不再依赖触发事件,因此可比性得以提高;其四,单独反映信用风险报酬的预期信用损失备抵不仅反映初始信贷决策背后的经济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不少贷款人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式。此外,ED中的信息披露要求有所增加,比如需要提供各年信用损失备抵及其累计冲销的比较表、期初期末不良金融资产(non-performing financial assets)调节表、按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的发生日及到期日等信息。

问言豆叶几时黄?在会计准则中读出诗词的味道,是一种乐趣。

上一篇:未分配利润税务处理解析 下一篇:资产泡沫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