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的建构

时间:2022-10-04 10:58:46

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的建构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大学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从道德活动的工具性本质、目的性本性、载体性本质三种形态对中国特色的道德观进行了厘定,提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党政方针、政策为指导,从道德观、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与方法、德育评价五个方面建构了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

[关键词]大学德育模式 工具性 目的性 载体性 中国特色

[作者简介]祁伟(1979-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科技大学组织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王洋(1987- ),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46-02

一、当前大学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道德观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简明的范型式活动程序及策略方法体系。当前西方德育模式主要有德目主义模式、全面主义模式和混合德育模式三种。德目主义模式注重教师主导的单向式灌输,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过程教条化,使得学生的认识滞后于社会发展;全面主义模式需要周密的组织,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混合德育模式基于唯心史观的哲学基础,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必然导致德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国的德育模式主要有发展性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活动道德模式以及对话德育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德育模式的某些要素出发来建构自己的德育模式,缺乏对德育模式的整体性理解,排斥和否定传统,德育实践实效不明显。

“体”“用”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体”是内在的、本质的,是第一性的;“用”是外在表现、表象,是第二性的。西方的德育模式在活动程序、策略方法体系即“用”的部分,是值得借鉴的,但其道德观的某些成分是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必须加以改造。我国的德育模式的建构往往着眼于局部问题,使得其模式更侧重“用”的部分,缺少“体”的研究。高校德育模式只有树立现代道德观才能适应现代德育活动,道德观的现代化是高校德育模式现代化的核心与灵魂。因此,我国德育模式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道德观以及厘定德育目标。

二、道德活动的工具性本质、目的性本质、载体性本质对道德观的要求

从社会哲学、人学哲学、文化哲学三种理论出发来研究道德活动,形成了道德活动的工具性本质、目的性本质、载体性本质三种形态。①其中,目的性本质追求人的发展,是道德活动的根本;工具性本质注重道德活动的社会作用,是目的性本质的派生本质;载体性本质是二者的桥梁,起着中介的作用。

(一)工具性本质对道德观的要求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道德活动维系着人类社会生存、规范人类社会运转、促进社会文明发展。②同时,社会是道德活动得以成立、生存、发展的根本,道德活动与社会之间的依赖依存关系,使得德育打上了历史、阶级、文化的烙印。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体制等对于道德活动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首先,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得当代中国形成了以唯经济思维为特征的民族精神。③市场经济在使社会主体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主体的功利化倾向,产生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冲突。其次,文化是自然孕育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得小农经济得以发展,形成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治结构。西方的海洋性地理环境利于商业发展,形成政教合一的政治结构。④如果不研究中国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的把握中国哲学的精髓,也就不能真正把握德育模式的灵魂。因此,在道德观层面,市场经济强调以“人”为本,中国的社会文化强调以“仁”为本。“人”“仁”关系是道德观在工具性本质层面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二)目的性本质对道德观的要求

道德活动促进人从动物性存在不断提升到人性存在,导引人们自觉占有自己的本质,追求人的终极关怀,学会追求觉悟。⑤西方的道德哲学经历了“有神论道德哲学”到“人性论的道德哲学”的演变。当代西方基本道德哲学分别为“善良意志”“快乐主义”“本能需要”“极端个人主义”“绝对自由主义”,⑥它们都将个人作为出发点来建构整个道德哲学。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有道德、仁义、中庸、权变等,注重天人关系、人我关系、生死关系、苦乐关系、荣辱关系、知行关系、义利关系等,⑦重视整体思想,以群体为思考单位。因此,在道德观层面,西方国家注重个人价值与主体的选择作用、求得自身的完满,中国注重群体的价值、寻求整体的发展。中西方在目的性本质上体现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冲突,我们在引进西方德育模式时,必须对其进行改造。

(三)载体性本质对道德观的要求

道德活动是文化精神的积淀载体、传导载体、创新载体。⑧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着德育模式,中国属于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其特点表现为人本主义、重道轻器、经世重教、崇古重老、德政相摄、重整体倡协同。⑨我国的传统文化要求德育过程注重从实际出发,做到文道结合、潜移默化、自然形成,注重德育主体的长远发展。当代中国处于文化重构的发展中,文化选择的层面是混乱的、冲突的,道德观的确立也反映了上述问题。面对思想文化的争论,我国当前的道德观必须以时代精神为指导,即坚持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在道德观层面,中国古代传统注重道德主体的终身发展,现代中国在文化重构的背景下强调时代精神。在载体性本质层面,我们要处理好德育主体的终身发展与时展需要的关系。

三、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的建构

(一)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的特点

1.坚持党政方针的时代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必须立足社会实际情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德育模式的建构,充分体现德育模式的工具性本质。

2.以“理”为源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要基于中华民族自身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运用西方思维来加工中国材料。西方是“求真”的哲学型文化,中国是“求善”的伦理型文化。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就是合理化的德育模式,“合理”指的是要兼顾工具性本质、目的性本质以及载体性本质,求得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3.符合青年群体亚文化特征。大学德育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征:批判性特征、非自立者文化、消费者文化、反对父权主义的倾向、青年自恋主义、越轨亚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敏感和吸收、对内部文化的灵活多变、对社会主导文化的离心倾向等。⑩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以增强德育模式的针对性。

(二)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的组成

1.“仁”中求“人”的道德观。中国“求善”的伦理型文化要求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的道德观要兼顾工具性本质、目的性本质和载体性本质。工具性本质层面的“人”“仁”关系,目的性本质层面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载体性本质层面的终身发展与时代要求的关系,这三对关系决定了我国现代道德观的确立。三种矛盾冲突归结为一点就是“人”“仁”关系,从更深层次来说是“人”“仁”关系何者为第一要义的问题。根据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路径,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的道德观应该在“仁”中求“人”,在“人”发展的基础上成“仁”。中国传统道德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讲究推己及人与兼济天下的人道精神,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要注重加强道德主体的自律,而非他律。

2.“连续统”程式的德育目标。中国文化的特征是“天下、社会与个人”三者于一体的集体主义,因此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讲究“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推己及人、兼济天下”。道德观是德育目标确立的基础,道德观层次强调由己及人,侧重道德主体自身的修养,因此,德育目标要充分体现德育主体自身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诉求,而不是过于强调、指导其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学生角度出发因势利导,避免了大学生的批判倾向与对社会主导文化的离心倾向,并且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通过满足大学生自身积极合理的道德发展诉求,从而有利于其更加积极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指向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德育内容。根据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我国的大学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生涯教育六种。在六种德育内容中政治教育是首要的德育内容,其次是思想教育,再次是道德教育等。现行的德育内容的比例安排过于强调德育活动的工具性本质,忽视了目的性本质的意义。根据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的德育目标,现行的德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不需要改变,需要改变的是各部分的构成比重。因此,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应成为德育内容的重点,其次是思想教育与法纪教育,最后是政治教育。

4.德育途径与方法以交互主义哲学为指导。我们要坚持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总体思路。我国的德育途径主要有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网络德育等,德育方法极其丰富、不可尽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因时、因人、因事制宜是选择德育途径、方法的真理。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强调要继续坚持以上做法,还要进一步注重交互主义哲学在德育过程的运用。孔子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我们将德育内容称之为“道”,那么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学生“得道”,提升学生自身的修养。我们要避免当前大学德育“以道弘人”的错误方法,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要注重“礼”的作用,真正从内心发出的“礼”才会使学生受到心理体认,通过实行理想化影响和个别化关怀,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5.德育评价以“求善”为重。我国当前的德育评价方法大约有整体印象评价法、操作评语鉴定法、操作加减评分法、积分测评法、加权综合测评法、模糊综合评判法、评分评等评语测评法、考试考核测评法、写实测评法、工作实践考查法等。当前的评价方法仍然是以西方“求真”哲学为指导,一方面能够较科学地评价出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学生的德育成绩受德育评价方法的设计、自我的道德修养、某些不良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成绩失真。德育评价的目的是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德育评价必须坚持我国“求善”的伦理型文化,在圆满中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因此,建立“德育分数低,当然不可以;高,真的没有用”的评价标准,在德育评价后要做到“评而不论”,坚持以“救人”为第一要义,而不是“杀人”,避免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注释]

①②⑤⑧张澎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0,87,120,157.

③⑨李宗桂.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123.

④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55.

⑥⑦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74,514.

⑩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0.

上一篇: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改革及大学英语教师的应对策... 下一篇:职场成功是热爱生活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