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10-04 09:49:53

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旨在探讨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状况及有关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自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了总体幸福感量表、肖计划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使用频次高的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使用频次低的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成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自尊;应对方式

Abstract:The research whose target is university student is aimed at discussing the condi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how the relative factors affect it.They analyse the effect of their self-esteem and coping styl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th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devised by JihuaXiao,and Rosenberg Self-esteem Questionnaire.The result is:Students who use problem solving,help seeking coping style,self-blaming daydreaming,avoidance,and rationalization coping styles more frequently have higher Subject Well-being than those who use the coping style less frequently.There i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esteem.

Keywords:the university 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Self-esteem,Coping style

1.前言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者也越来越多的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状况的指标。正是由于这些认识,研究者们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可以弥补以往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大学生的不足,为进一步开阔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基础;其次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自尊,不同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进一步加深研究者们对自尊、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使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

本研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及自尊、应对方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教育工作者才能凭此对大学生进行辅的教育,从而进一步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环境中。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问卷时在网络上面对大学生分发的,分发362份,有效问卷是325份,有效率为898%。女生为203名,男生是122名,大一有59名,大二有70名,大三有72名,大四有124名,城镇有209名,乡村有116名。

2.2研究工具

2.2.1总体幸福感量表

总体幸福感(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本研究采用的是国内段建华对其进行修订后的量表。该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为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间隔3个月后重新测查了其中的41名学生,发现重测一致性为085。

2.2.2自尊量表

自尊量表是由Rosenberg编制,随后有季益福,于欣翻译并修订为中文版的SES量表。该量表由10个条目构成,由被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四级评分。正向计分和反向计分题各有5个题目,分值范围为10-40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越高。Dobson等和Fleming等报告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7和088,后两周重测的相关系数为085。

2.2.3应对方式量表

采用的是肖计划在1995年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该量表六个维度,分别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而其中“解决问题――求助”是成熟性,“退避――自责”是不成熟型,“合理化”是混合型。本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035以上。在受试学生中,随机抽取40多名学生,间隔一周重测。六个应付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是:r1=072,r2=062,r3=069,r4=072,r5=067,r6=072。

2.3统计方法

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统计和分析。分析的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自信、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对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总体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尊、应对方式与总体主观幸福感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001)。研究数据表明,自尊与各种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和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应对方式与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表4自尊、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总体幸福感自尊解决问题自责求助退避幻想

自尊-0486**

解决问题0384**-0406**

自责0376**-0398**0896**

求助0363**-0396**0936**0933**

退避0395**-0385**0922**0931**0941**

幻想0395**-0368**0936**0943**0944**0960**

合理化0434**-0416**0943**0956**0961**0955**0966**

以大学生的自尊、应对方式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他们对主观幸福感的的总体解释为309%,其中,自尊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幻想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得出:主观幸福感=-1206*自尊+0761*幻想+94603。

4.讨论

4.1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自尊、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由此说明自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比较大。其中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就越经常用到。从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到,幻想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309%的变异,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一般来说,个体为处理应激性事件,缓解或消除压力,都会选择与使用某种应对方式,但是由于个体选用的应对方式不同,对其心理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张虹等人研究发现,解决问题、求助等策略比自责、退避、幻想策略对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积极的调节作用。究其原因:其一,本研究的被试是网络上分散的被试,具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使得被试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其二,本研究忽视了自尊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交互作用。自尊作为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情感性体验,其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于个体对自己的控制力、重要性、道德品质以及各种能力的自我评价不同而形成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成负相关,主观幸福感越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就越低。陈丽娜、张建新对大学生的研究得出,自尊分数越高,其一般生活满意度也越高[1]。Huebner等的研究也揭示了,青少年总体生活满意度与总体自尊呈中等程度的相关[2]。该结果与一些研究的结果不一致,主要是原因是:其一,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以往大学生所不具有的现状,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现状,影响了大学生个体对自尊、主观幸福感的认识;其二,本研究的被试不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对自尊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Kwan等发现,在美国,自尊与生活满意度有很强的相关;在香港,人际也是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指标。也就是说,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社会文化中,高自尊感并不意味着高幸福感[3]。Diener等在对31个国家13118名大学生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发现,自尊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达到047,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要大于其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预测作用[4]。

4.2结论

从本次研究中得出,大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下等水平,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不甚满意,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使用频次高的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使用频次低的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成负相关。

参考文献:

[1]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22-224.

[2]Huebner ES,Gilman R,Laughlin J.E.A multimenthod investig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childrens well-being reports: discriminant validity for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J].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1990(1):1-22.

[3]Kwan V.S.Y,Bond M.H,Singelis T,M.Pancultural explanations for life satisfaction: Adding relationship harmony to self-estee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5):1038-1051.

[4]Diener E,Diener M.Cross-cul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2):653-663.

上一篇:闲说古代民间商业暗语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