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教学对小学生乐感培养的研究

时间:2022-10-04 09:41:15

合唱教学对小学生乐感培养的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乐感是学生音乐表现和技能训练的要求,是学生音乐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对于乐感的培养成为各小学音乐教育从事者研究的重点。合唱教学作为一种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合唱教学的作用进行剖析,提出改进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乐感;作用;措施

音乐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艺术,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音乐伴随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调节人们心情,陶冶人们的情操。音乐教育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是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的阶段,在目前小学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是音乐教学最主要的难题。所谓乐感是指人们对音乐的总体感受能力和效果综合评价的概念性表述。如果学生没有乐感,在欣赏音乐时就好像平常语言交流一样,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学生的乐感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听到音乐后会表现得非常兴奋,他们会不自觉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但是有些学生的乐感会差一点,他们听到音乐后的表现也很平常。

作为一种集体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合唱通过不同声部的集体合作来展现音乐作品丰富的内涵,抒发人们的内心感情,引起听众对音乐作品的思考和共鸣。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积极开展合唱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而且对学生音乐乐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合唱教学,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一、合唱教学对学生乐感培养的作用

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生音乐素养的建立与提高,音乐素养包括学生对音乐的鉴赏、音乐历史研究、乐谱理解以及视、听、唱等多方面的综合音乐能力,我们常说的乐感就是音乐素养的抽象体现。合唱教学是一门综合的音乐表演方式,通过合唱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读懂乐谱,掌握听、唱的技巧,明白音乐的“美感”,学会欣赏和分享美的音乐作品。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合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合唱教学,学生可以对音乐知识进行反复的练习,继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尝试用不同的乐器来为合唱伴奏,用不同的节奏和和声来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形成对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尝试性再造。合唱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声部或者几种简单乐器的弹唱,更重要的是通过合唱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合唱表演,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音乐,激发学生追求音乐“美感”的兴趣;通过对不同乐器的弹奏,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合唱教学中全面提高音乐综合素养,进而促进学生乐感的养成。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乐感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合唱教学活动,积极开展合唱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乐感。

二、加强小学合唱教学的措施

1.教师应该注重合唱技巧的积累,并将这些技巧传授给学生

为了提高小学合唱教学的效果,音乐教师平时应该注意积累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及技巧,多阅读一些合唱教学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观看优秀的合唱表演,丰富自己的阅历,切实地体会和声的效果,并且将这些技巧总结、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慢慢地体会合唱音乐的表演技巧,促进合唱教学效果的提高。

2.加强学生节奏的感受能力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加强节奏感受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根据节奏打拍子的习惯。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安排,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比如说先让学生学习四二拍子不带附点的句子,然后再逐渐加大训练的难度,锻炼学生节奏的打法。在这种打节奏的训练中,可以加强学生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乐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3.配合乐器进行教学

在平常的合唱教学中,教师应该带有一些乐器的辅导。如果一首合唱表演有了乐器的伴奏,会给表演增添不少色彩。同时,乐器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乐器的演奏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律动,分辨不用音乐作品的音高和音低的区别。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提高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合唱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乐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加强合唱教学,促进学生乐感的养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王中余.合唱在学校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初探 下一篇:有效培养班干部,促进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