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舍弃与变更

时间:2022-10-04 08:47:32

摘 要:经济生活教材中的情境探究材料因其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较为感性,对突破较为抽象的政治概念、原理有积极的作用。如何根据教学需要,用好教材中的情境探究,需要教师作出的不同的尝试与处理。

关键词:情境探究;滞后性;第二素材

2008年人教版的经济生活教材和之前相比,突出的变化就是:关注生活。教材编写上也精心挑选了或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或为学生所熟知的探究事例(在书中以虚框形式呈现)作为情境材料来设计问题,这些素材对于突破相对抽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起到很好的呼应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书中原有的素材不少已显出一定的滞后性并缺乏针对性,存在内容落后、案例陈旧的问题。这就亟需要教师做好对教材探究栏目的取舍与更新,需要教师独具匠心地选择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的素材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内涵,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笔者认为,高一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兴奋点多,教师在处理探究材料时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激发学生依托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立足现有能力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能很好地起到促进作用的保留,离学生现有生活经验较远的可适当修改,滞后与社会发展的要舍去和更换。

下面结合具体事例谈谈笔者对教材情境探究的一些变化处理:

一、经典材料予以保留和充分探究,但可以根据学生特质适当演化探究问题

教材在编写时配有很多经典的探究材料,这些材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既而让学生在探究中有针对性地运用知识并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如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目介绍我国的多种分配方式时选取了“小吴一家”的收入情况,要求学生据此判断分析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方式。这个案例就很经典,多数教师在教学时也会作为突破重难点的材料使用。但是在使用时我首先微调了一下使用时间,放在等学生明确了多种分配方式之后用。再者,我针对这段材料,层次性地设计了多个问题:如(1)材料中哪些是按劳分配?(2)还有哪些收入分配方式?说出判断理由。(3)试归纳如何判断区分不同收入分配方式。当然,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个体劳动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产生了争议,教师要把握住学生思维的这次碰撞,在争议中给以引导纠正,自然地就可生成问题(3)的答案。最后我适时地点出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其存在必然性。很好地将本课内容概括总结。

二、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材料予以大胆舍去和更替

政治学科有较强的时政特色,取材往往紧扣社会热点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原有的素材逐渐显示出其滞后性。尤其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近年来变化较大,与之相关的探究材料亟需变更。继续使用往往既远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又不能起到很好的支撑教材作用。

如教材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之《国家财政》一框的第一目财政的第三个作用前设计了两个镜头,镜头一取材亚洲金融危机,镜头二取材2007年经济较热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这组镜头便显示出了明显的滞后性。我在课堂处理中保留第二段材料,及时将镜头一替换为2008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政府救市的“一揽子”财政计划,很好地对应了经济增长滞缓与过热两种情形。学生凭借现有的生活感悟在一定的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就能较好地解决“两种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具体措施和各自作用”这一难点。

三、放手让学生自学

学生有充分的生活感受、切实的生活体验,教师自然可以把知识留给学生自学消化。教师只需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学时间并给一些导读提纲即可达到教学目的。教材中这类的辅文较多,教师需给学生充分的留白时间,从而实现自主学习、消化和吸收。

四、适当“去书本化”,开发第二素材

教材编写有着严密的体系与逻辑性,选取的素材也是经过反复挑选与斟酌的。教师要尊重教材的编写体系,积极挖掘素材的利用价值。但是教材素材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段性,往往用来说明某一知识点,使得一节课中往往配有多处素材,甚至有“零散”的感觉。

笔者认为,“第二素材”即教材中没有体现的素材,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通过其他途径来搜集情境材料或音频视频等辅助材料。复习课中教师如能使用内涵丰富,符合课堂设计的素材,往往能“一境多问”地提出多个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加强了知识间的整合,这对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时,我便选取了极为流行的网络新闻“萝卜哥——韩洪刚免费赠萝卜”的故事,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1)免费赠送的萝卜是不是商品?(2)谈谈你认为萝卜滞销的主要原因?(3)面对销售困境,请你为韩洪刚支招?(4)市民做法可取吗,你会怎么做?学生显示了浓厚的观看兴趣和探究热情。在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本单元的商品价格及其变化的影响的问题,同时也加强了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等情感目标的树立。

在对教材素材的取舍与应用中,我也积累了几点体会:

1.教师要关注生活热点,做好大量的素材积累

选取什么样的素材?哪一素材能起到最优化效果?这要求教师既要非常熟悉教材编排,提前做好各课教学设计,明确教学需要,又要准确判断学生所能达到的认知能力。综合以上因素选取最佳素材,这样的素材选用后才能恰当地支撑教学,实现预设的教学效果。

2.素材的多样化选择

选择的素材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是视频音频。可以是“一句话时政”,也可以是多场景的情景对话。另外,小视频因其容量大、生动、直观往往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往往被广泛使用。

多样化的素材选择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打磨素材”,力求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在这一问题上也要反对两个误区:一是素材过多、过繁华而不实,容易干扰学生注意力。二是素材浅显、信息不足难以支撑预设问题,超出学生探究能力。学生探究难度加大。

3.关注提问的艺术

依托素材精心设计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乐趣,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既增强了合作与互助意识,也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要关注提问的艺术,学会提问。

笔者认为,问题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明确的目的性、一定的思维性、层次性与切实可操作性等原则,旨在学生能通过自我提升与互助合作达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效果。切忌问题设计过于简单没有思维性,也要避免梯度太大超出学生现有能力。

4.关于学生活动的设计

在实施素质教育、彰显人性化教学的今天,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扶持者和助推者,而不是强硬的灌输者与威严的布道者!学生或自学提升、同伴合作、或(兴趣)小组合作、全员讨论等,教师要充分给学生探究展示的空间,创设开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做回真正的课堂主体!

(作者单位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上一篇: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