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百事通”

时间:2022-10-04 08:24:40

“百事通”是大家私下里对张毅的称呼,因为在大家眼里,他什么都干,什么都懂。可面对这个动听的称呼,张毅自己却哭笑不得。2008年从山东某技校毕业至今,他已经先后换过七份工作。从科班出身的汽修工,到星级酒店工程维护部门的维修工,再到现在的快餐店员,短短五年时间,他就在五六个几乎毫不相干的领域就职过。张毅说,并非他眼高手低、技不如人,而是工作后,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单位的需求。知识面的单一和对社会了解的匮乏,让他在职业发展的历程中屡次遭遇瓶颈。

张毅家境不好,为了能早点工作,肩负起家庭的责任,在高考那年,他不顾班主任和同学们的劝说,毅然在志愿书上填写了当时口碑良好的山东某技术学校汽修学院,如愿被录取。

在校期间,张毅表现优秀,并且在毕业前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在上海大众售后维修部实习。提到这第一份工作时,张毅说:“到‘大众’刚一个月,领导就相中我了,之后没几天就承诺和我签定用工合同。当时我很激动,觉得父母和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那天晚上我一夜没睡,兴奋地规划着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

可就在喜上眉梢的时候,总有一个叫“现实”的东西会给人当头一棒。

张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众”工作的第一年,就被破格提拔到了维修一组组长的位置,然而在公司的第二个年头,他却不得不辞去这个曾经让他梦想大展宏图的工作,其中的原因让领导和同事们都感到惋惜。

原来,就在张毅提出辞职的前一个月,当时的部门主任找他谈话,认为这段时间他“不怕苦,不挑活”的工作态度,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希望他能够参加一周后公司组织的管理知识技能考核与面试,从而竞选大客户经理助理这个职位。

从公司最底层的维修工做起,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可以晋升到管理岗位,这不仅会带来比原先多整整一倍的薪酬,更预示着今后更大的发展空间。张毅当然非常想抓住这次机遇,他回忆说:“那段时间,我是单位里的红人,比自己年长很多的老大哥都叫我张经理,自己自然就飘起来了。”

“但就是那次考核,让自认为专业过硬的我受到了不小的刺激——在技校学习的阶段,学校对我们专业技能的培训非常重视,就拿我们汽修学院来说,当时的实验室据说是全国最先进的。但是关于管理学知识和面试技巧,我从来都没接触过,所以在考场上我一下就蒙了”,张毅无奈地说。自然,这个大客户经理助理的职位,被一个管理学院毕业并且经验丰富的前辈得到。最终,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再加上心理承受力本来就弱,他不得不选择离开。

张毅的故事并不是个案,现在全国技校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虽已达到95%以上,但他们面对第一份工作的辞职率同样居高不下。事实上大部分的技工学校都把教学内容拘泥在某一个能够得到社会认同的领域,并“乐此不疲”地把大量的教学资源投入其中,将其打造成品牌,增强学校竞争力,从而带来更多的生源。但是,却也因此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求职技巧、创业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这无异于限制了学生日后的发展空间。

现在,还会有母校的学弟学妹,向张毅这位当年的“明星学长”请教就业问题,这时他都会建议,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一定要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按照预期,不断充实自我,调整心态,善于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谈到目前的状态,张毅说:“我最喜欢、也最擅长的还是我的老本行汽车维修,但现在我根本没有原来的心气再回去了。我想再‘混’几年,多攒些钱,回老家找当年的同学合开一家小规模的汽修店。”说得随意,但记者听出了酸涩。这位“百事通”的尴尬经历,值得被教育者自省,也值得教育者反思。

上一篇:发达国家的职教启示 下一篇:国企技校的悲喜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