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破茧而出”

时间:2022-10-04 07:54:00

让朗读“破茧而出”

朗读具有情感美,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真挚火热的心(除了少数凄美的故事外)。朗读具有语言美,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火山喷发,时而如新春闷雷,时而如柳丝悠扬。朗读具有节奏美,时而强,时而弱,时而缓时而急,给人回味无穷、余音萦绕的境界。

朗读具有潜在的功效,学生在众多的朗读中练成口顺心顺,渐渐地升华到手顺笔顺文通,文笔粗糙简陋也让朗读粉饰得细腻丰腴。急功近利的人没有耐心等待这无数的“渐渐地”,下面我谈谈见解。

一、审视朗读现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朗读的: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显然《新课标》从“学习用”“用”到“能用”对朗读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要求。

从语文课本的训练项目看,虽然几乎每篇课文都遵循大纲精神,但是朗读其实只是摆在“主席台”就座,却挤不进语文课堂教学,即使有也是为了公开课做做样子罢了。

从语文教学特点讲,朗读也是听、说写一员“大将”,却活生生令其“卸甲归隐”。

人们不禁要问,朗读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田地,它是被考试的蛛丝紧紧缠绕在阴暗的角落里渐渐窒息,被当今社会的功利掐住脖子而动弹不得。因为语文试卷很难体现朗读测验这项能力,即使有也是选择用什么语气读,但是这与实际朗读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朗读是隐形“基因”,不能立竿见影显示教学效果,而现今,教学成绩成为每个教师的生命线,影响评职晋级,无人敢担当这个风险。评价制度不改变,语文教学方法难改弦更张。

二、剖析朗读意义

古代功成名就的学子,就靠朗读、诵读、除了读还是读,私塾教师只不过坐在太师椅上捻着山羊胡子,但造就了李白、杜甫、吴承恩、曹雪芹、罗贯中等文坛巨匠,但翻遍中国近代史上却难寻如此高人。

大凡从事语言文学摸爬滚打的人,朗读在他们的手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诗就是把诗人的语言,根据场景的需要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比如每逢过年过节客居异地他乡,孤独寂寞的人会情不自禁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露出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很显然是平时朗诵的积淀及时自然流露。学生不仅要学习口语交际,还需要做文章,作文成绩也是他们跃升高一级学校的重头戏。作文需要把平时的语言集腋成裘,逐步达到满腹经纶,写作时才能文思潮涌。可见朗读是“志在春秋功在汉”。因此,要让朗读化羽成蝶破茧而出,徜徉在语文教学课堂上。

三、透视朗读方法

“语文”这两个字为语文教学做了精辟的浓缩,道出了语文教学两个来回。人们只要一张口“语”就脱口而出,然后根据情感需要穿缀成文。朗读就是把文还原成“语”,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我根据教材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相关角度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1.培养情感自然流露的朗读;2.学习表达手法的朗读;3.培养想象力的朗读。

朗读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一些老师们叹气:学生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缺少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或是指导不到位。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对“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成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这个片段作朗读指导。

由于学生受到生活阅历、生活经验的限制,很难读出文本中所要体现的情感,因此,我采用换位朗读,改为以第一人称来读。

“我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阿,哪怕一根小小火柴,对我也是有好处的!我敢从整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我终于抽出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火焰冒出来了!”

学生朗读的同时,我小声地旁白:“啊,大年夜更冷了,我简直像掉到冰窟里一样,要是能擦燃一根火柴来暖和一下小手,那该多好呀!不行啊!火柴是我们一家的生活来源,每一根火柴对我们家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真是又糟糕又倒霉,我这一整天连一根火柴都没卖掉,连个小钱都没挣到,家里还巴望着我带钱回去呢!怎么能随便浪费火柴呢?难道我能回去对爸爸说,没卖掉火柴,把火柴擦燃了当火炉吗?那肯定会被打个半死的。可眼前实在冷的受不了了,不取点暖连血也会凝固的。哎!管不了那么多了,抽一根,一根就好,擦燃暖和暖和小手吧。”

用第一人称让学生朗读,能设身处地地自然流露自己的感情,加上教师动情旁白的催化作用,学生的心完全与小女孩紧紧连在一起。经过这样第一遍朗读的铺垫,再还原到文本语言的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学习表达手法的朗读指导,文本中有的作品表达是很考究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关于时间的描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与“父亲整整挖了36小时。”采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体会表达,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第一句子才能表现艰难的过程,父亲执著信念,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作者把36小时分成4个时间来写,第一个8小时,父亲分秒必争,儿子在废墟地下,让他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钟的危险,时间就是生命。挖了8小时期盼能见到儿子的迫切心情被无情的现实粉碎了。虽然失败了,但是没有失望。“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是“发动机”,鼓足干劲又挖了12小时,又失败了。“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是火箭的固体燃料,喷射出锐不可当的巨大力量。再坚持12个小时,成功了。听见阿曼达的声音了。看每个时间段是父亲失败的结果,又是希望的开始,是多么坚韧不拔,是承诺给他人注入无穷无尽的力量。

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嚼,领悟作者匠心独运的表达手法后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逗号的停顿用“附点音符”的时值,第二个逗号的停顿是两拍,因为漫长的12小时,又饥又饿又累又渴。第三个逗号用两拍半的时值,不仅是饥、渴、累、困,而且是遍体鳞伤,浑身是血,他已经是在挑战极限了。语调要低沉而有力。通过这样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作者独特的表达手法会牢牢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为以后的习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插上想象的翅膀朗读,如果学生在朗读文本没有展开想象,势必会导致习作时想象翅膀缺乏力气而飞不起来,笔下文章单薄而空洞,更谈不上鲜明形象。指导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每个教师责无旁贷。

如教学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我引导学生朗读时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语言积累,眼前将出现什么绮丽景致。学生在想象朗读,我小声旁白:“啊!荷叶挤挤挨挨连绵不断,一直铺到遥远天际,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分不出哪里是荷叶,哪里是蓝天。”晨辉中的荷花,在这无边想象朗读中,令其奇思神往心旷神怡。我指导学生体会杨万里用艳丽景色反衬当时的离情别绪独到匠心。这样达到读者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并驾齐飞,在学生的头脑里积淀影像,为将来习作准备迁移信息。

总之,朗读的磨刀是不误写作的砍柴工,因此没有理由不大声疾呼,为朗读松绑,让朗读破茧而出,使全体学生在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中,情感获得全方位的陶冶,从而感受语言美,感受语言情趣,在习作中逐步用精彩语言自然流露清感。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提问的质量 下一篇:积累写作素材,拓宽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