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三)

时间:2022-10-04 07:52:24

八纲辨证(三)

陈 嵩

虚实是正、邪气相争结果的表现。邪气盛,则为实证;正气虚,则为虚证。辨别疾病的虚实,是治疗时确定扶正或祛邪的主要依据。

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之后,但因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故而临床上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区别。

血虚证血虚证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经量少、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等。可服四物汤等补血和血。

气虚证气虚证乃为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而产生的证候。临床表现有:面色无华,气少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症状加重。舌淡,脉虚弱(注:气虚证用药请参阅本刊2009年11月下第56页)。

阴虚证阴虚证是由于体内阴液亏损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注:本刊2010年1月下将介绍阴虚体质及其用药。敬请关注)。

阳虚证阳虚证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注:阳虚证用药见后文)。

实证

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一般表现为发热,身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虚实关系

虚证和实证可同时出现在患者身上,即“虚实夹杂”。如患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既可见腹部膨隆、青筋暴露、二便不利等实象,但又有形体消瘦、气弱乏力、脉沉细弦的虚象。虚证和实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实证可转化成虚证,出现低热、无力、面色苍白、脉细无力等表现;虚证少见转化为实证而一般转化为虚实夹杂证。

中药的“四气”“五味”与归经

本刊资料库

在《神农本草经》中指出: “药有酸苦甘辛成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中药“四气”更准确地说应是“四性”,其中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除“四性”外,既不寒凉又不温热,药性平和的药物称为平性药物。

“五味”即中药的滋味。其中辛味药能发散、行气、行血,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气血淤滞等病证;甘味药能补益、和中、缓急,多用于虚证、脏腑不和及拘挛疼痛等病证;酸味药能收敛、固涩,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遗精遗尿等病证;苦味药能通泄燥湿,常用于实热火症或湿热等病证;成味药能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等病证。除“五味”外,尚有淡、涩味药,淡味药无明显味道,能渗湿利小便,常用于水肿等病证;涩味药则与酸味药作用相似。

归经即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它指明了药物的应用范围。如酸枣仁能安神,治心悸失眠,故归心经;麻黄能止咳平喘,故归肺经。有的药物对数经病变均有治疗作用,可同时归入多经。如山药能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益阴,故归肾、脾、肺经。

有的药不但能自入某经,还能引导其他药物进入某经,这类药就是引经药。引经药能引导诸药直达病所。

上一篇:为长寿秘诀“把脉” 下一篇:嘉靖帝多子嗣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