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课程资源,创设精彩课堂

时间:2022-10-04 07:44:01

活用课程资源,创设精彩课堂

摘 要:课程资源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包括一切为教育教学所用的载体。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资源、网络资源、教材资源等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服务。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如果没有良好的课程资源来支持,再好的教育改革设想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现实条件和要求,因时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并延伸课程目标。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利用《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及具体策略。

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内涵

教育资源是指为教育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总称。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一切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师不能狭隘地去理解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资源定义为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它包括一切为教育教学所用的载体。其大体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内课程资源,如教科书、教学用具等;二是校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报刊乃至社区、家庭和社会实践等等。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具体策略

1.以学生为根本,生成课程资源

(1)学生的差异是一种课程资源。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教师应善于将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在上《秦朝一统》时涉及对秦始皇的评价,有的学生说秦始皇是暴君,有的学生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没有立即给学生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而是着重引导他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应当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为背景,用辩证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还可将个体差异看作一种交往资源去开发、利用。教师可利用学生之间知识水平的差异,请知识丰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做小老师来讲解自己已知已会的内容,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利用这种差异开发教学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能够扬长避短,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优的发展,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作用。

(2)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有价值的学习,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要利用“错误”进行研究,把错误变为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诱因;面对“错误”要举一反三,让错误成为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平台。如教学《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一课,在介绍了港澳回归的概况后,我归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盛事。一学生说:老师,你说错了。还没有解决,我们还有国耻。当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利用这个学生的错误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明白港澳问题和的不同:港澳曾沦为别国的殖民地,而是中国的内政。我们应该让动态生成的“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其闪现创新的火花,发挥应有的价值。

2.以网络为平台,拓展课程资源

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取之不尽的素材库,网络日益成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重要渠道,如“21世纪教育网”、中学学科网等。

教师可以利用网上下载的资源编写教案、编制试题、制作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通过网上的论坛,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向专家咨询有关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它们与校内外的同学、教师进行交流,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拓展了课程学习的空间,提高了教学信息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适用性、趣味性和智能性。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如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所说:“信息高速公路将把无数教师和作者的最好劳动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都来分享,教师将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做教学课题,而学生们将有机会互相探讨这些资料。”

3.以原有的教材为依托,重组课程资源

(1)调整教材结构,使其合理。教材的知识编排有其科学性和逻辑性,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可以是一课时内的,也可以是一单元内的),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教材编排为:第一课介绍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第二课介绍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第三课介绍中国在这三方面采取的措施。这种编排虽然有其合理性,却把世界部分和中国部分这两个有机联系的板块割裂开来,不利于教学。笔者的做法是: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顺着这样一条线索来引导学生:人口问题:世界问题――中国问题――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同样地,在学习资源、环境问题时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思路。

(2)整合相关知识,使其类似。现代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类,使其类似,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共性,揭示其内在联系;又便于学生相互比较,将其区别开来;还有利于学生减轻记忆负担,易于识记。在教学中,同样要注意把知识点进行分类。如教学八(下)《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首先从介绍战争概况(发生的时间、原因、过程、结果等)入手,让学生找出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点,构建知识树,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分析比较共同点、不同点、启示等。通过这种知识整合的资源开发方式,使相关知识得以类似,实现迁移,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文本资源价值,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认识结构的形成。

教学实践证明: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必然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帮助他们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大课堂里学习和探索。课程资源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总会发现对教学有用的资源。我们在使用现有资源的同时,也要不断发现、利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新课程资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才能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更好地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2]陈新民 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8。

[3]何芳 吴艳玲 樊莹《初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4]张茂聪《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06,3。

上一篇:浅探如何把兴趣带入计算机教学 下一篇:小学英语活动式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