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时间:2022-10-04 06:05:42

大专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2-0047-01

摘要:大专院校专业课教学,大多数情况下讲授、出卷、试卷批改均是任课教师自己进行,如果量化评价其教学质量是一个问题。通过对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连续3年多的信息采集和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平均成绩和优良率的相对评分能较好地反映教学质量问题,并得出了一个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模型。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 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专业课

1、引言

目前常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均是由同行、领导、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作出评价,但是这种评价通常是模糊的。尤其是大专院校的专业课教学,绝大多数情况下讲授、实验指导、作业批改、出卷、试卷批改均是任课教师自己进行,有“自产自销”的特点。这样要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及判断较为困难,因此要将模糊性的评价信息加以解析和量化。

2、数据采集

本研究的样本是计算机网络专业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的5个学期的学生专业课成绩、以及这5个学期及13年春季学期的学生评价分数,主要涉及该专业10、11、12三个年级,学生评价教师调查采用抽样不记名调查,问卷覆盖率为每班学生的1/4到1/5,即每班每门课10-15份,问卷收回后去掉废票,即按照课程对这10-15份问卷取算术平均值汇总,为了避免考试成绩对评价的影响,学生评价调查是在期中(教学第10-12周)进行的。同行评价调查是在我校信息系开展的,全系教师对给计算机网络专业上专业课的教师按课程每门课一份问卷进行不记名同行评价,问卷收回后去掉废票,对问卷取算术平均值汇总分数。领导及教学督导员的评价因样本少、未能覆盖所有专业课教师和课程,不考虑。

3、数据分析

学生评价的总分是40分,评价结果对教师的评分在17―39.5之间,平均成绩32.51分,除了个别教师分数较低外,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是认可的。教师的同行评价总分是30分,评价结果在23.19分―28.69之间,平均26.63分,评价分数总体上较为接近。

将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画在一张图上,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的趋势大体一致,将教师同行评价按±1分的差距在一阶最小二乘拟合直线上下各画一直线(图中的两条虚线),绝大部分教师分布在图的右上角,即学生和同行均对其上课质量较为认可。

学生的考核成绩是一个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考核的结果是大部分同学都不及格,其教学质量肯定不好。由于大专院校专业课存在的“自产自销”的特点,试卷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有较大幅度的调整,而且教师批改试卷对评分标准的掌握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是及格率,一般总能让绝大多数同学及格,所以,学生的考核成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掌握在任课教师手里。

为了能更客观地反映考核成绩对教学质量的体现,我们综合考虑考核的平均成绩、优良率、及格率这三个指标,按照同年级所有课程综合排序,按照其排名为其评分,并根据课程的性质为每门课程在0.9―1.15之间加上不同的难度系数,具体评分方法为:每门课程具体的平均成绩、优良率、及格率这三项指标乘难度系数后派序,前20%为10分,次20%为8分,依此类推。其中最能反映教学质量的平均成绩权重最大,及格率权重最小,其比例是14:10:6,总分30分。我们将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也按照全体教师排序按照排名取分,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地比例为40:30,总分70分。采用该比例的原因在下一节说明。

将成绩总分与评价总分进行比较,如图2所示。尽管课程散布较大,但评价分数与成绩分之间仍存在一定正比关系。

4、利用关联规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综合前面所述,能较客观地反映教学质量的可量化的指标有两类:1)评价评分,含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2)学生成绩考核评分,含平均成绩评分、优良率评分、及格率评分。

我们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TQ定为:

5、结论

在对大专院校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各方评价中,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的结果一致性较好,不同的地方:学生对期末可能会“放水”的教师评分较高,同行评价中对部分老教师评价较好。而领导和教学督导人员只是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威慑作用。成绩评分中平均成绩与教学质量的关联性较大,其次是优良率,与教学质量关联最差的是及格率指标,这反映了教师在给学生最终成绩时存在人为做高及格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栾方军,黄宽,王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浅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8(2):152~154.

[2]马力,王晓军,柳兴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决策参考,2005,2(8):68~69.

[3]夏莉.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类数学模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2) :211~214.

[4]张金梅,员士芬,谢克明.人工神经网络在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36(1):37~39.

上一篇:培养中学历史创新意识浅谈 下一篇:慎思笃行,让备课更具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