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创新型外语人才的供求及培养

时间:2022-10-04 05:38:14

廊坊市创新型外语人才的供求及培养

摘要:随着廊坊市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外语人才在廊坊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已引起廊坊市相关企业及高校的重视。这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企业的参与和配合以及高校师生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廊坊;创新型外语人才;供求状况;培养机制

一、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定义及内涵,许多学者曾作过有益的探索。陈新仁、许钧(2003)指出:“外语创新人才的内涵,是由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品质构成。”文秋芳(2002)教授认为,“创新型英语人才应该是具有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也就是说,创新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可见,创新型外语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习惯于创新思维的人才,在其自身的认识和实践环节,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熟练运用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其中,创新精神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创新,就要有强烈的追求创意的意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新发现的激情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二、廊坊市创新型外语人才供求状况及对廊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廊坊市创新型外语人才的供求状况

随着廊坊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地处京津之间的地理优势,廊坊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理想的投资场所。目前,在廊坊登记注册的企业已达1000多家,涉及机械、电子、食品、新型建材、轻工纺织、生物制药等各个产业,其中全球500强中有近百家在廊坊投资建厂。国内企业有伊利、新奥、华日家具、金龙家具、华洋线缆等。外企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瑞典、丹麦、法国、新加坡、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还有许多合资企业。其中一些公司如美国的利比玻璃、瑞典的山特维克公司、台湾的富士康、全兴集团、华升富士达电梯有限公司等早已为廊坊市民所熟知。这些企业遍布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燕郊、霸州、安平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固安、永清、大厂、文安和大城等省级开发区。

经过对新奥、华日等国内企业和一些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的初步调查和了解,以及对于廊坊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和华北科技学院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得知,单纯的外语人才已经不再受到企业的青睐。而既懂外语又懂经贸、会展等相关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综合型、创新型外语人才越来越受到了更多企业的青睐。然而,从当前我国整体上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和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来看,外语人才的培养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外语专业毕业生正是由于受知识结构等各种限制,往往只能竞争中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等单纯的语言类就业岗位。总之,综合型、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缺失和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局面并存,这正是“企业无人可用、学生无处可去”的人才使用和人才培养相脱节的真实写照。

2.创新型外语人才对廊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经济区域是人类物质生产市场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特定地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和产品、产业相对密集分布和联系的空间性经济活动总体。区域经济以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础内容,以各种资源要素间和产业间、地域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及市场供求联系为基本纽带。研究表明,高素质的劳动力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几乎都设有英语专业,并多以培养翻译人员、外语师资及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外国文学的研究人员为目标。就廊坊市的几所高校而言,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依然是单一的外国文学的道路,未能摆脱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国外语言教学模式的影响。外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围绕外国语言文学进行。这种以语言文学为主的单一外语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外语作为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社会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管道局、新奥等企业纷纷表示,只懂外语而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他们难以接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比对外语的要求还高。此外,我市一年一度的5・18经贸洽谈会每年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外语人才,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高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往往受邀参与会展的与外语相关的工作。从企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显示,学生的外语知识尚可,但经贸、会展等相关知识却极其匮乏,并不能真正满足我市5・18经贸洽谈会等经贸往来的需求。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指出,“我国需要大量的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可见,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也是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三、廊坊市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1.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局限

除了一些专门学科的外语院校如对外经贸大学、海事大学、民航学院等的外语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之外,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依然围绕语言文学设置。廊坊市的几所高校外语专业尽管课程设置各有特色,但也同全国许多高校外语专业一样,无论是低年级阶段的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基础课程,还是高年级的英美文学、翻译、语言学、词汇学等高级课程,实际上除了外语之外,并没有真正的专业课。这样的专业设置的结果是,学生的专业四、八级成绩再高,听、说、读、写、译再好,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只要稍稍涉及到一点其他专业的相关内容,便显得一筹莫展。这样的外语专业毕业生,除了充实和竞争师资队伍外,很难在其他场合发挥作用。这既是外语人才教育的尴尬,也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

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外语教师,外语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从廊坊高校外语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外语教师普遍存在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局限。由于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往往本科、硕士都毕业于外语专业,在知识储备方面本身就比较单一。上面提到的学生身上存在的只懂外语、不懂专业的现象在教师身上同样存在。而只懂外语而不了解文化、经贸、法律、新闻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可能培养出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生。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出,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上没有提出不同的见解或与教师争论的机会,往往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有的教师只埋头教书,缺乏对就业、社会的足够了解。当新生入学或老生面临就业、考研遇到问题进行咨询时,往往并不能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这说明除了传授知识,教师更需要随时更新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素质。

2.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1)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拓宽知识结构。要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受益终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等。以学生成长、发展和潜能开发为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和心理需要。

为了拓宽和更新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外语课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其他专业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专业交融和渗透。部分院校已经出现的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辅修专业,外语+第二学位等形式都是不错的尝试。

其次,要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要实现英语和专业一体化培养,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关键。为此,要妥善处理好两个专业的课程之间的取舍、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互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递进等关系。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和规范性。以英语为本,将语言训练、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然创新型外语人才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应避免“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多采用启发式、交流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不断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感知新知识、探求真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2)建设具有创新型知识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外语人才的关键。普通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外语专业,他们虽然精通外语,但其他专业领域知识了解不深,故很难胜任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外语水平高、其他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队伍,改变长期以来外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的状况。为此,引进人才往往成为最切实的办法之一,也是优化教师队伍、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外语学院可以引进具有丰富的其他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或具有其他专业背景、外语水平较高的人才。也可聘请其他专业的教师承担创新型课程的教学。还可以聘请非语言专业毕业的外教,利用其语言和专业优势来教授课程。

此外,鉴于许多地方院校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往往存在诸多困难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兴趣和自身的知识储备选派外语教师进修。也可以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这些途径无疑对帮助外语专业教师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大有裨益。

(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可以互利互惠、形成优势互补,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是外语基础知识,并不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足够的实际技能,离现实对外交流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而企业注重的是人才的使用价值和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所以,从近几年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这一矛盾越来越尖锐。学校关起门来培养人才的路子显得步履维艰。学校要真正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外语人才的指导思想,结合外语专业人才需求及办学特点,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深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能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和验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思路。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外语能力离现实工作还有较大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外语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只有企业全面介入外语人才培养过程,才能真正培养一大批既忠诚于企业,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又能精通企业技术与服务,给企业带来更大价值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2] 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

[3] 汪家树.21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4] 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5]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1998.

[6] 龙炳文.新世纪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和内涵[J].改革与战略,2004,(11).

[7] 栗玖玲.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J].学科教育,2007,(8).

上一篇:高职毕业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