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使用好信息技术教材的思考

时间:2022-10-04 05:03:55

关于如何使用好信息技术教材的思考

摘 要: 为了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教材,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材的作用,调整对教材的态度,树立新的教材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真正体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思维。本文通过对熟悉研究教材和以“用”、“增”、“换”、“删”、“并”等手段处理教材的论述,以引起大家对信息技术教材使用的思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用教材教 新课程理念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的手段,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但传统的教材观强调教师的绝对服从,这就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的个性化,特别不适合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

新课程确立了教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地位,教师已不再是“教教材”的教书匠,而真正拥有了“用教材教”的权利,但有了权利并不等于会用权利。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材的作用,调整对教材的态度,树立新的教材理念,让教材真正体现载体价值,最终实现知识的有效渗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熟悉教材。教材中的教学要求、编排意图、重点、难点、疑点等,都要了如指掌,有一个宏观把握。只有胸有成竹,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我们也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现有教材的优点、不足。能在忠实教材的基础上,对现行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灵活的调整,使教材旧貌换新颜。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出“用”、“增”、“换”、“删”、“并”等教材处理手段,让教材焕发新的生命,提升了教材的新价值。

一、用

教材中优势明显的内容,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引用。比如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中关于信息的含义中,有一个“如何鉴别酒、酱油、盐水”的实践学习。它从探究、应用、以及信息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创设了一个实验的机会和途径,让学生动手、动脑,填写实验结果,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防止了知识传递的简单化。对此我们就没有必要自己另辟蹊径。

用好教材除了要用教材中较好的素材外,信息技术课还有一个重要优势就是电子教材的使用。电子教材是其他学科通常没有的一件利器,让学生熟练地使用它本身就是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之一。有的学生教材发下来后,配套的电子光盘就弃之一边,没有很好地利用,可能教师也没有对此进行很好研究。应该说配套的电子光盘有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既直观生动又可降低理解的难度,教师应该积极借助它优化自己的教学,学生也可在这些电子教材的指导下展开自学。我们还应让学生掌握利用电子作品交流和完成任务,教师也应注意收集并分类整理学生的电子作品,让其成为极有价值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的宝贵资源。

二、增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材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根据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适时补充,合理完善,把先进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课程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教学活动主题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教材中安排了许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主题活动内容,这些从生活中引入的素材,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虽然教材中的内容大多已体现了现实性和灵活性,但由于地区和城乡的差异,不能保证所有题材都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符合学生生活习惯和认知水平的教学素材,使增加的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会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的桥梁。据此创造真实、动态的学习情景,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学得既轻松愉快又简单明了,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并得到自信。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能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积极性。

三、换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当我们有了比教材更好的例子时,换一换又有何妨呢?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版本教材的设计,为我所用。不同的版本教材,编写意图肯定有所区别,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加以分析、比较,集众家之长,补自家之短,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难度,同时又保证了教学效果。

我们也可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替换教材中创设的情景,让信息技术更加贴近生活。在“数据处理与统计”这一内容中,教材中引用的素材比较分散,不具有连贯性,为此我就重新设计素材,围绕“校园歌手大奖赛”这一事件来设计不同表格,有序地将查找、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知识点串在这一事件中。这样整节课运用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操作资源,把生活中与学习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让课堂生活化,让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又是新颖的,促进学生由已知区向未知区转化,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最终形成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删

任何教材一旦确定,要更新就较难,更何况信息技术课程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教材中存在着知识面比较狭窄,部分内容有些滞后的问题也很正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删除某些“过时”的内容。还有现行信息技术教材所学内容较多,包括音频、视频处理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对教学硬件配置要求较高,对于一些农村学校就比较困难,因此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删除部分内容,当然也可以找一些替代方案。

五、并

每学期开学,我们都要写教学计划,以做到教学有序,教学参考书也对教学内容做了具体的划分和安排,以使平时的教学有计划和目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经常会被冲掉,出现课程安排多,实际课时少的矛盾。限于课程课时规定,大部分学校每周只有一课时,每学期算上节假日、期中考试,临时活动冲掉的,一学期基本能上14、15节课,在这14、15节课中要上完教学计划的20节课时,这就需要老师通盘考虑了。所以在开学初就要对整学期的教学进度统筹考虑,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对于简单易懂容易掌握的内容,适当合并,使每节课都合理、有效,有机构成整学期的教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教材的使用也是如此。老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读透教材,在实践中多尝试,多积累。当我们最终能将手中的教材用得实、用得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时,我们便是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这时我们也必定在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高效教学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上一篇:循环高效, 夯实基础 下一篇:丰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