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和使用

时间:2022-10-04 02:54:42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和使用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创造潜能的重要途径。有效的练习设计和使用,尊重学生生命活动的意识,凸现生命活动的过程,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可以促进学生自主、生动、全面地发展。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新授课的研究上,很少涉及到练习的设计、探讨与改进。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和使用呈高负低效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结构失衡、内容单调、题量过大、脱离实际、偏离重点和缺少反馈等问题。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数学学习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应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材的把握、学生的了解、数学课的类型等,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目标,对课堂教学中练习的类型、数量、考察方式、反馈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设计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发生在课堂教学中,是数学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等;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学习方法,培养思维品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最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 注重练习的针对性,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能正确地解决模仿性的习题,但是,在练习时,很多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习题设计上的某些不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明确并细化课程目标,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同时,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经常出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主要任务是将除数转化为整数,被除数则相应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去进行演算。其教学重点是“一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成为整数,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针对这一点,可以在练习中设计只列竖式、先不计算的两组习题:

(1)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0.42÷0.6=( ) ÷( ),28÷0.7=( ) ÷( )等;

这两组题解决了,后面的练习就水到渠成。与此同时,教学中应收集学生的错题,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以“我是小医生”、辩析、问题会诊等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明辨是非,理解、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 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要给不同的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生命之间必然存在众多差异。无视这些差异,搞一刀切,作业要求同质同量,其结果是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已经会做的习题,仍然要做一遍,这样不仅使学生觉得无味,而且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有的练习题根本不会做,但教师还是要求其完成,这同样是一种空耗,也削弱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存在,在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作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和弹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因此,练习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一般可安排如下几个层面: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

比如五年级“乘法分配律”的练习可以作如下设计:

第一层次,必做题:(1)3.2×4.5+6.8×4.5 (1)2.5×(40+0.4) (3)7.2×5.6-5.6×5.2

第二层次,选做题(至少做一题):(1)1.25 ×8.08 (2)6.3×4.7+6.3×6.3-6.3

第三层次,发展题(可以讨论):(1)2.8×6.4+28×1.36 (2)13.6×68-13.6×32-3.6×36

这样的练习安排,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正符合了尊重差异、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三、 注重练习的趣味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些数学课堂练习繁杂而缺乏趣味性,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得学生筋疲力尽,感受不到数学的有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从练习活动的安排到组织,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设计出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

如在“梯形的认识”一课中,安排以下练习环节:媒体呈现平面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判断它会是什么图形,以此来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兴趣盎然。又如教学递等式计算,如果常让学生做一些形式比较单一、比较机械的练习,虽然也能使计算法则得到巩固,但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而同样的题目放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以“勇攀高峰”、“欢乐大比拼”、“闯关”等趣味性较强的形式出现,效果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作业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生命活动的快乐体验。

四、 注重练习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后,可安排下列实践应用活动:说一说——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猜一猜——寻找修理晃动椅子的办法;做一做——安放毕业照的相框。实践证明,这样的实践活动富有生活情趣,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价值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练习的反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向的互动过程。学生通过听说、观察、试验以及对各方面信息的加工、处理,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对于问题的是非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此,学生由内到外的能动作用——反馈作用,对于教学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解题技巧等都需要通过练习反馈给教师,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或调整教学方式提供依据。对教师而言,教师安排练习活动时,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控。只有通过反馈,教师才能够获得练习实施的效果,从而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重新调整教学的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对学生而言,学生通过练习要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教师,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持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意见。学生如果忽视或不及时反馈,给予教师错误的信息,会使学习的包袱越积越沉,越来越讨厌学习,最终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小学生受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难免会把相关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由此代彼,产生错误。作为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真实错误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尝试错误的活动,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比较、辨析,通过辨析,找到错误的原因,明确改正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如“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课,练习中设计0.8×(12.5×1.25)这一题,学生尝试后出现了以下两种错误情况:0.8×12.5+0.8×1.25;(0.8×12.5)×(0.8×1.25)。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以上做法是错误的,并呈现正确解法的话,就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并且这样的错误还会出现在以后的学习中。因此,教师应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指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数学规律作为证据,在证明自己的同时也反驳他人。同学们跃跃欲试,踊跃参与,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辩论活动。教学中教师没有急于点拨,而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同学们在主动参与中,逐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地设计和使用练习,其实质就是在一定的时空内,让学生充分展现生命活动的主动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学得有用。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

[2] 季仲彬.对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思考.小学数学参考,2010(12).

[3] 陈虎平.练习设计要体现教学新理念.考试周刊,2009(1).

[4] 王小喜.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 林莹.小学数学练习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教育导刊,2010(7).

[6] 项法元.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策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5(7).

[7] 黄达.小学数学练习现状分析与思考.吉林教育,2010(11).

上一篇:徽商银行“优选基金”能力遭质疑 下一篇:世界时间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