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心灵的天使:中国心理志愿者在行动

时间:2022-10-04 02:19:08

守护心灵的天使:中国心理志愿者在行动

2002年,我国首家灾后心理干预和救助中心成立,随后在多起公共突发性事件中,国家都向事发地区派出了心理卫生工作者,并连续多年跟踪治疗。5・12汶川地震之后,奔赴灾区的国家专业心理队伍更是规模空前。与此同时,无数的心理辅导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自发奔赴灾区一线和其他志愿者一样,他们舍弃工作或事业,甚至担负着巨大的费用开支,奔赴灾区一线,让一颗颗受伤的心灵重新走向阳光。

心理志愿者亲历灾区一线的背后,经历过怎样的震撼和阵痛?他们亲历的案例,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为此,我们将视角聚焦到他们身上。同时,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专访

林紫:女,资深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咨询网创办人,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专家副会长。

林紫:用微小的自己去照映生命

文/梅子

相对而坐,林紫带给我的气息宁静而安好,那是一个非常静谧的气场,我想这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心理学家的特质吧。林紫慢慢地讲述着她在灾区为时3年的心灵援助计划,而我则一点点被她感动着,并且被她引领到一个美好的心灵休憩的地方。

每个人都在恢复失散已久的情感联系

5・12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来时,林紫和同伴们震惊了。很快,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召开了紧急会议,随之,她马上和同伴们付诸行动。那就是,尽其所能,带给灾区同胞最切实的陪伴、帮助和安慰。

5月13日,中心有30多名心理咨询师报名要求亲赴灾区;5月14日,林紫和大家制定了为期三年以上的长期心理援助公益计划,并向200多位心理咨询义工发了倡议书;5月16日首批专家抵达机场,准备奔赴都江堰。这是3个经验丰富的专家,其中两位是曾参加过台湾9・21大地震心理援助的专家:许见声老师和王欣老师。

那天,林紫的助理还接到来自四川重灾区彭州一个小学老师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说,除了一个孩子不幸遇难外,所有的孩子都跑出来了。但显然,孩子们已经被吓坏了,他们惊恐万状,一个个像受惊的小鹿。那位老师哽咽着说:“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孩子们?”听到助理的汇报,林紫的眼睛湿润了,她感动于老师对孩子们的爱护,感动于灾区人民自救的意识和愿望,并且更加坚定了自己长期陪伴和帮助灾区的想法。她说:我们是一体的。

随后,中心又派出第二批心理援助专家去震区前线。每一位临起飞前,都会收到林紫发来的短信:“我们的心跟你们一同前往。”

林紫语录:灾后的心理重建,不只在汶川,还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你可以在牵挂灾区的同时,照顾好身边的人和你自己,接纳自己正常的情绪反应和正常生活起居的所需;

你可以在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救援资源的同时,也寻找资源来调整自己,这种资源,可能是一个深爱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暂时关闭电视电脑后的宁静夜晚;

你还可以抹去眼泪后,像所有的朋友们那样,开始成为一个“思考的志愿者”,从灾难里学习,学习爱,学习珍惜,学习关于生命的各项重要话题……你的学习,不只是你一个人受益,因为,你是十三亿分之一。你是十三亿分之一,所以,你也需要恢复。

我们并没有想象的坚强,但是,我们在慢慢地成长

很快,林紫和另外几位专家也赶赴到了都江堰的心理救援站。此时,他们已经在四川先后设立了6个心理关怀站,其中三个设在都江堰,三个在成都。在成都的心理关怀站一个设在成都交通台,心理专家热线,从清晨一直到午夜12点,两个多月过去了,一直没有间断过。而另一个关怀站,设置在青羊区,林紫的同事们每天都要去那里,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救援。

林紫和大家一样很疲惫,深夜回到住处,整理咨询笔记时,白天那一个个凄惨的故事会重新闪回到脑海里,他们会久久无语,会流泪,会把脸埋在被子里,臂弯里,他们甚至食不甘味,甚至无法入眠,然而,天亮后,他们再把最好的东西带给别人:希望、温暖、安慰和阳光……对于林紫和同伴们来说,他们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坚强,但是在灾难中,他们在慢慢地成长。

作为都江堰最早的专业心理援助工作站点,70余位心理咨询工作师一个多月来共走访了520顶帐篷,1200余间板房,5000余名群众,进行了15例危机干预及520场团体心理活动辅导,筛选出300余例需长期辅导的个案,并募集发放了大量的物资。

为确保下一阶段工作顺利开展,让前期筛查出的几个个案得到进一步心理援助,林紫中心又在大多数群众的长期安置点“勤俭人家”和“幸福家园”,建立了心理关怀站以便真正实现林紫中心对灾区人民和社会的承诺――完成三年以上的公益心理援助。

不久前,国家副主席到都江堰视察震后恢复情况,同时也看望了林紫工作站的专家们,询问了他们的工作进展,当问及他们的工作成果时,几位专家笑着说:“请副主席看看我们的孩子,看看他们的笑脸,您就知道了。”

林紫语录:来成都已经有一段日子了,每天的工作要往返于成都和都江堰之间,生活既充实紧张又有些疲惫劳累。这段时间,我们更多的是拥抱,和那些需要安慰的老人孩子和姐妹……其实,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同样是在帮助着自己,并且感悟到新的东西,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拥抱,一个用心的紧紧的拥抱可以传达很多:爱、关心、道别、祝福……

我们有了在一起吃苦的快乐

在林紫和同事们一起租住的小小房子里,两个月以来,所有的伙伴同吃同住,从早到晚,紧张工作,晚饭讨论案例,深夜整理记录,轮流洗漱,互相支持……

不去都江堰的时候,林紫忙完成都办公室的工作,然后就洗洗大家的衣服。她的助理明燕封她为“高级保姆”,林紫心里美滋滋的――这个特殊艰难的时刻,这是她得到的最高荣誉。“以后的日子还很长呢,三年后,我们会变成一个地道的四川人了。”林紫说。

然而,三年甚至更久的坚持,就需要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因为全部是公益行为,所以林紫面对的是没有任何收入,且巨大的开支,交通费、租房费、生活费以及一系列的办公费用,林紫突然就变成了一个大家庭的主妇,她变得从未有过的精打细算,甚至绞尽脑汁节约每一笔开支,把能够省下来的钱,拿来给灾区的老人和孩子们多买一些营养品和衣服、被褥……

同伴们默默地支持着她,每一次晚餐桌上都小心翼翼地点单,每一晚床上凳上投入忘我的伏案、每一回走访归来相互温软的寒暄……

夜深人静的时候,林紫会和自己对话,她会告诉自己坚持努力,用微小的自己去照映生命。未来的旅途中,即使压力重重、际遇起伏,他们的团队都不会放弃他们的承诺,就像她说的那样:“我们会一路陪伴灾区的同胞们,在他们的三年重建里,也在他们未来生命的每一天。”

林紫语录:没有任何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都是这样一群简单的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想做和能做的事情;没有任何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有了一起吃苦的幸福!

亲历

从亲情中捕捉力量

文/宿淇

人物:姜华华,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姜华华观点:人在活下去的时候所需要的乐观和力量是从亲情中捕捉到的。

地震后,我家的房子成了加固使用房,一家人至今还睡在帐篷里。10岁的女儿第一次睡帐篷时觉得很新奇好玩,但第二天起她就不耐烦起来,潮湿溽热的环境让孩子受不了。女儿最需要我照顾陪伴的时候,我选择做一名心理援助志愿者。地震后北川县擂鼓镇已是遍地疮痍,废墟周围,唯一有色彩的东西就是一顶顶救灾帐篷。一个下肢残疾的中年男人,坐在轮椅上,长久地望着家里倒塌的房屋,神情黯淡而绝望。

村干部介绍说,他叫张浩,地震不仅摧毁了房子,在拼命出逃的过程中,坍塌物将他的轮椅也砸扁了。而今,他的“坐骑”再也走不动了。更让张浩受不了的是,地震后,家里的担子全部落到了60岁的父母身上,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地震后几天就开始在灾民收容点打小工获得一点微薄的收入。张浩的双眼深陷,面色憔悴,他父亲说和地震前相比,他的体重下降得让人害怕:这个人还能坚持多久?他已好几天不吃东西了,似乎在绝食。

我在原地给他做了创伤后应急障碍筛查,测试发现,张浩已属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高危人群。他的最大问题是抑郁伴随的绝望感和强烈的自责和自杀的想法,对生命失去信心;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如:地震当时的恐惧感,无法控制地回想地震当时的画面、警觉性增高等。巨大的压力叠加,使他体会到强烈的丧失感和无力感。

我没有直接安慰他,而是问他:“地震后,你的妻子在你身边吗?”其实,我已知道,地震发生后,在外地打工的妻子,第一时间赶回家来,得知一家人平安后,喜极而泣,然后就呆在张浩的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

张浩脸上的表情显得柔和起来:“我妻子对我很好,我自私地想过,这次她会因为地震远走高飞,再也不回来了,但她没有离弃我,对我很好。”

我接着问他:“那你的儿子呢?他淘气吗?”张浩的儿子小强今年5岁,一直陪伴在爸爸的身边。张浩似乎有点自豪:“儿子是我现在唯一的希望,你看,他天天守在我身边。很懂事。”

我转身问小强,他是哪个学校的。小孩的声音很小,前两声我都没听清楚,最后一声,小强的回答格外大声:刘汉希望小学。小家伙的眼睛里闪烁着自豪,以及对学校建设者的信任和感激。

再看张浩,他的眼睛也亮了起来。似乎在发出这样一个信号:哦,原来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倒霉!

于是,我微微大声对张浩说,“你看你的儿子这么懂事,你虽然不能行走,但是可以在孩子的教育上发挥你的作用啊!孩子培养好了,这就是你的价值。灾难来临时,你的父母、妻子都对你不离不弃,照顾有加。孩子一天守在你的身边离不开你,他也需要你的陪伴,你的存在对爱你的家人来说就是价值啊!”

忽然,张浩放声大哭起来:“我不忍心看到父亲60多岁还在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养家糊口本来是我的责任,我曾一次又一次地想过,自己是亲人的拖累,只有死了才能减轻他们的负担。”

我很欣慰,给了张浩一个表达和释放情感的机会,让他终于可以当着亲人的面表达压抑已久的感受,也忽然意识到他的存在对孩子的意义。人在活下去的时候所需要的乐观和力量,是从亲情中捕捉到的。要相信未来,如果你不相信未来,就不会获得快乐。张浩一但发现了这一点,就能很好地活下去。他对身边的人充满着感激,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他会意识到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他不能轻易放弃。

但残酷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小强会早熟起来,对孩子来说超过承受能力去承受磨难势必导致早熟,虽然这不一定是好事。但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我清楚地想着孩子即将面对的充满艰辛的未来,没有流露对他的同情和怜悯,怜悯和同情会让孩子感到无力。

告别张浩和他的儿子时,我给自己许下一个承诺,为他找一辆新的轮椅。回到绵阳时,夜已深。刚钻进帐篷,险些被几个空的矿泉水瓶滑倒。接着,传来女儿幸灾乐祸的笑声,我问:“你拣这么多瓶子干什么?”女儿说:“我要卖掉,把钱捐给灾区的孩子们!”不过,她又伸了伸舌头:“大家说我也是一个小灾民啊。”

听了女儿的话,一天的劳累在转瞬间消失了。我抱了抱女儿,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作为母亲,在这种特殊时期不能陪伴在女儿身边,每次临行前面对女儿恋恋不舍的目光,我总会给女儿许诺:“妈妈改天一定陪你……”恰在这时,女儿说:“妈妈,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我已告诉了很多亲戚和朋友,说你是一个志愿者,你是女儿的骄傲。”

两个多月以来,每天都很累很累,但那些孩子,那些和灾难直接交过手的同胞们更需要我。与爱同行,我会走得更远更持久。

给心安个幸福的家

文/昕莉

人物:韩明,女,中国心理学协会、四川省心理学协会、成都精神分析中心会员。

韩明观点:心理援助绝不是拯救,而是帮助对象发现自己的力量,最终用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困境。

2008年5月16日,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心理辅导志愿者。晚上,我在成都沃特酒店给一个组织的志愿者做完心理辅导后,一个小女孩被带到了我的面前。她叫吕黄梅,9岁,北川青石小学学生,爸妈平时在成都打工,她随爷爷奶奶生活。

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吕黄梅的爸爸从成都赶往北川寻找女儿。所幸女儿并无大碍,学校也没有人死亡。但是,爸爸发现,平时活泼爱闹的吕黄梅变了,不爱说话,见谁都不理,没精打采的,眼神也很木讷迟钝的样子,睡觉总在噩梦尖叫中醒来。白天的时候,她总是抱着一大瓶可乐瓶子装的水,木然地迈着脚步,父亲则因为女儿的不开心而茫然无措。就这样,他们被志愿者带到了成都。

详细了解了吕黄梅的情况后,我告诫自己,千万小心,这是一个刚刚受了巨大伤害的幼小心灵,如果没有十分的把握,一定不能去碰,否则,那将是对孩子的第二次伤害,是很不负责任的。

第二天,我以朋友串门的方式来到吕黄梅父母打工的住所,这是他们临时的家,但是,被吕黄梅的父母布置得非常温馨。夫妻俩请了假,在家里陪孩子,想方设法让她能舒展眉头。了解完这些后,我很欣慰,有了父母爱的支撑和家的安全,是吕黄梅在心理辅导后走出阴霾的重要条件。

心理辅导中最重要的一步是让受助对象打开记忆,没有充足的应对把握,就一定不能做这一步。就比如做手术,如果医生对病人肚子里发生了什么没有把握,也不能随意在他身上动 刀子一个道理。因为这种伤害,对受助对象来说,可能比原伤害更致命。

我果断地让吕黄梅说出了给她造成心理伤害的事情。原来,地震发生的时候,吕黄梅他们学校是被当地称为最简陋的“小青蛙房子”,不过在地震中居然没有倒。吕黄梅跑出教室的时候,在她的眼前,一个瓦片掉下来正好砸在一个男孩的头上。吕黄梅描述的时候,眼睛瞪得很大,语速也变快了,脸上全是恐惧的表情:“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他在流血,红色的血。看见红色我就想到血,很害怕,特别是晚上一个人的时候。”

我静静地听她讲述。现在,我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真实地感到当下已经安全了。我建议她的父母一定多留出时间陪伴她,因为父母的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之前,吕黄梅曾经问爸爸,为什么会有地震。而爸爸告诉她,因为你不乖,大地发怒,所以就地震了,吕黄梅对爸爸的说法很怀疑,也很惶恐。于是,我给她讲地震的小常识,孩子一下子明白了,地震不是自己的过错,而且地震已经过去,现在安全了,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家也安全了。

就这样,通过三次沟通交流,也通过画画、游戏,吕黄梅终于慢慢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快乐。我告诉吕黄梅的爸爸,心理辅导并不神秘,孩子之所以能够很快走出阴霾,父母和家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在灾区,韩明也看到了一些不专业的心理志愿者给受灾群众做心理辅导,她很担忧。比如,有志愿者让孩子画画,通过画画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孩子画的太阳是一个圆圈,有志愿者就解释为,太阳是虚的,说明孩子内心也是虚的,缺少安全感。这种解释就显得很主观,因为就是让很多成年人画,他们的太阳也会是一个圆圈。做心理辅导最重要的是交流,注重对象平时的表现,单凭一张画是不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的。最重要的是,这种主观的曲解,会直接导致对援助对象的误读,援助就更加谈不上了。

后来的心理辅导中,常有这样的群众,一听说心理咨询就很反感,他们更在乎实实在在的东西。我庆幸在出行前,在行囊里装了些糖果、水彩笔等小礼品,以看望朋友,而不是心理援助的方式去接近受灾群众。比如给老人孩子一些小礼品,拉近彼此的距离,像拉家常一样开始交流沟通。然后便水到渠成地了解到他们的心理状况。

6月底,我随心理志愿者团队来到北川县受灾群众永安安置点。这次,我继续了上次的经验,仍然带着小礼品。有天,我看见一个老人带着约两岁的孙子,很木然地在帐篷外散步,眼神里的迷茫、绝望让人心痛。我走过去,逗逗小孩,给小孩糖果,孩子笑了,老人急忙说感谢,接着,老人像讲别人的故事一样,讲起了自己的遭遇:儿子、儿媳和孙女都在地震中死了,只剩下两岁多的小孙子和年过七旬的老两口。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场巨大的变故,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听完老人的讲述,我同样觉得无助,老人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困境,同时也面临着现实的生活困境,后者我是无法解决的。

从灾区回来,我深切感受到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心理危机,有很多母亲甚至觉得,孩子没有了,再活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给自己立了一个项目:研究失去孩子的母亲,怎样让她们走出丧子(女)之痛。

最近,我又和香港城市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一起去了什邡,我希望从他们那里学到更多更有效的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心理困境的办法。道路还十分漫长,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开始,但是,无数像我一样的心理工作者都在思索,都在努力,心灵的家园终将在废墟上重新站立。

分享活下去的美好

文/海风

人物:曾力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绵阳极地阳光心理咨询事务所主任。

曾力军观点:面对这么重大的灾难,要尽力去关心每一个个体,问问他们需要什么,一定要听他们需要什么,好好倾听,不要轻易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2008年5月14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三天,我就加入到了心理咨询志愿者的行列。当天下午,我在绵阳市人民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小桃。小桃今年6岁,乖巧可爱,前一天夜里,被从北川的废墟里救出来。但恐惧还没从小桃的眼里消失,护士说,自他进来后,没说过一句话,不吃不喝,大家都努力让他开口,但始终没法。

病房里有很多志愿者,有人端水,有人不停地问,你叫什么,多大了,读几年级?大家的心里都怀着无限善意,但小桃就是不领情。

我明白小桃的心理,在他眼前晃动的是不断变换的人,让他没有安全和信任感。他还没有完全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在哪里。孩子的心是仓皇无助的。所以,用不说话这样的方式保护着自己。

于是,我把椅子放在病床通道口,阻断了人流,暂时制造出一个相对安静的小环境。我静静地看着眼前的这个男孩:脸很黑,没有表情,眼神是游离的,嘴唇很干,双腿骨折,挂着液体。

这样的一个男孩,在废墟里埋了二十多个小时,那种黑暗寒冷和孤独恐怖,他是怎么熬过来的,他被孤独地留在那里,身体受伤了,经历了那么多痛苦,现在陪伴他的,应该是他的妈妈和爸爸,可是父母在哪里?也许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我就这样陪着他没有说一句话。过了好久,我感觉到一些动静,他的手慢慢地在动,胆怯地试探着碰了一下我的手,然后把黑黑的小手放到我的手中,那一刻,我的眼睛潮湿了,他看着我的眼睛,那眼神包含了好多,我无法用语言表达……那一刻开始,他才开始重新和这个世界有了联系。

直到现在,他的小手在我的手中的感觉、他的眼神还是那样的清晰……

灾难后,幸存者遭受的心灵创伤是巨大的,大到自身无法承受,为了自我保护,暂时隔离了对外界的感受,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漠然的面孔。不同的志愿者频繁的问长问短,其实是一种干扰。

当时医院的情景仿佛只有灾难片里才能看到,到处躺着缠着绷带的人,残缺的身体,浓烈的血腥味,不断有担架抬来的痛苦的人,急匆匆的医生和护士。附近的农民送来自家煮熟的鸡蛋大声对志愿者喊:“热的鸡蛋,热的稀饭!”,这一切都在强调着---非常时期。

晚上,走出医院时,我老是摸自己的胳膊,看还在不在,城市还是以前那个城市,眼前的绿化带、繁华的街道、行人匆匆,一切不变,这是不同于医院里的又一个世界。两个世界,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

第二天我来到了天府学院,这里安置了不少灾区的学生,有学前班学生、小学生和初中生,我去的时候孩子们正跟几个外国援助者一起做游戏、唱歌。他们看起来很快乐。我说明来意,有个负责人笑着说,我们的孩子都是从死人堆里走出来的,你看他们多开心,他们的心理很好啊!

出于职业的敏感,我走近几个女孩,和她们席地而坐。女孩们来自陈家坝中学,读初一。我问她们需要我为她们做点什么时,女孩们一下子哭起来,说我是第一个关心她们的人。她们是住校生,地震后跟着老师从学校里逃出来,没有见到爸爸妈妈,至今还没有他们的消息,听说家乡的那一片房子全垮了。她们晚上睡不着觉,刚刚睡着,眼前就出现父母的身影,立即醒来,眼前空空如也,就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

孩子们哭着回忆了和父母最后在一起时的情景,大声说出了自己对父母的内疚和爱,我告诉她们,无论你们的父母在天上还是地下,无论他们活着还是已经去世,都会感受到她们的爱,告诉她们,你们的爸爸妈妈要是在废墟里听到你们的话,会尽全力地活下去,因为他们也很爱你们。告诉她们,要是你们的爸妈在天堂,他们也会很高兴,为你们的懂事和坚强。

当再次去天府学院时,我看到几个女孩已穿梭在孩子群中,照顾起别的小孩。她们找到了真正被呵护的感觉。所以,她们开心地去帮助别人了……

分忧

这样做,寻找不幸背后的温暖

1、倾听内心的声音――自我对话 。“嗨,今天你还好吗?”“你快乐吗?”“你要的是什么呢?”“你最在乎谁?最放心不下谁?”多保持这样的对话,与那个最真实的你。它最能带给你平静和安宁。

2、积极的心理暗示。一旦打开了那扇与内心沟通的大门,你就可以与那个内心深处的你结交成为挚友,随时沟通,和谐共处。在困难的日子里,给予自己力量、希望和坚持,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是来自灵魂的一种力量。

3、信念的支撑。不抛弃、不放弃!这句话曾经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精神支撑,现实生活中它是很好的励志格言。

这样做,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快乐

牵手,把手放心地交给彼此。牵手,是一种承诺,一路携手相伴,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表达,将不安的情绪倾诉出来。用适当的方式真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很好。

拥抱,用身体去说话。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我们总需要彼此的身体接触来获取一种安全感。最直接应对的方式就是:拥抱他,说:“没事了,现在没事了,安全了。”

(本刊提示:因心理咨询行业的特殊性,我们将案例中所涉及的人名改为化名,敬请理解!)

上一篇:“洋继父”出马,“问题男孩”变成阳光少年 下一篇:约定不参加社保是否可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