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龙池镇黄央沟泥石流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2-10-04 01:00:08

都江堰市龙池镇黄央沟泥石流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 要:都江堰龙池镇属于“5·12”地震极重灾区。受地震的影响,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通过黄央沟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水源条件等分析,阐述了“8·13”暴雨引发泥石流的成因及特征分析。

关键词:黄央沟 泥石流 基本特征 成因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13—02

1 引言

2010年8月13日、8月18日,都江堰市龙池镇遭遇特大暴雨,龙溪河流域遭遇山洪泥石流袭击,造成龙溪河河床整体抬高近5m,对龙溪河流域“5·12”地震灾后重建带来严重影响,经济损失巨大。黄央沟泥石流属于龙溪河流域其中一条较大泥石流沟,“8·13”暴雨引发,将沟口右侧的2栋居民楼掩埋,冲毁房屋25间,淤埋通往龙池景区公路约200m,并导致公路中断、河床淤高,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万元,间接损失约1000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危险区总面积约4.0?042。因此,研究该泥石流的成因十分必要。

2 研究区概况

黄央沟位于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1组所在地,沟口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40″,北纬31?5′20″。南岳村位于龙池镇新场镇北东约2km,距都江堰市区约25km,有龙池景区公路相连,交通便利。

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都江堰北部、西部地势高,东南部地势低,北部虹口乡年平均气温12.2℃,南部柳街镇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温34℃,极端最低温—5.0℃。研究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134.8mm,最多年1605.4mm(1978年),最少年713.5mm(1974年)。详见1987~2009年各月平均降雨量见表1及图1。

表1 都江堰市多年平均月降雨量一览表(1987—2009年)

都江堰市全区均属长江流域岷江水系。黄央沟为龙溪河支流之一。龙溪河为岷江左岸支流,发源于都江堰市龙池岗西南,曲折向西南行进,河长18km,流域面积77.6k2,多年平均流量3.443/s,最大洪峰流量3003/s。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该泥石流沟域内地下水主要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研究区人类工程活动以农耕、修路、修房造屋为主,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

黄央沟所在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较为发育,映秀北川断裂主断裂从沟顶通过,其一分支断层从沟域中部通过。黄央沟所在区域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

3 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3.1 地形地貌及沟道条件

黄央沟地处剥蚀侵蚀地貌区,沟域为典型中山地貌。黄央沟汇水面积1.0k2,沟长2.1km,平均坡降420‰。

形成流通区位于高程1900m至1005m之间,相对高差约895m,沟道长约1.85km,平均坡降约484‰;流堆积区位于高程1005m至945m之间,相对高差约60m,沟道长约280m,平均坡降约214‰。沟道宽20~30m,沟道两侧为陡峭斜坡,左侧主要为岩质斜坡,结构较松散,一般厚2—3m,局部陡峭地带仅厚1~2m。冲淤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冲为主的特点。

堆积区位于高程1005m至945m之间,相对高差约60m,沟道长约280m,平均坡降约214‰。堆积区平面上呈“喇叭状”,上窄下宽,上部宽一般15—20m,下部宽一般40—120m。冲淤特征主要表现为淤积、抬高。

3.2 物源条件

黄央沟泥石流物源主要有滑坡堆积物源、崩滑堆积物源、沟道堆积物源、坡面侵蚀物源等四种物源,总方量191.29?043。其中滑坡堆积物源143.5?043,占75.0%,坡面侵蚀物源45.6?043,占23.8%,沟道堆积物源1.44?043,占0.75%,崩滑堆积物源0.75?043,占0.45%。在降雨作用下,四种物源均可参加泥石流活动,动储量约为46.67?043。

3.3 水源条件

黄央沟处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暴雨区。降雨量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134.8mm,最多年1605.4mm,最少年713.5mm。且降水量在时间上分配严重不均,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月降水平均最多的8月降水量为289.9mm,最少的1月为12.7mm。

从2010年8月4日开始龙池镇持续降雷阵雨,13日下午降雨量突然增大,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75毫米,最大2小时降雨量达128.3毫米,连续3个小时降雨量达到150毫米,根据《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中的相关计算,“8·13”、“8·18”暴雨接近50年一遇暴雨,具备直接形成山洪泥石流的条件。

4 泥石流基本特征

黄央沟泥石流属于极易发、高频率、暴雨型、粘性泥石流,处于发展期,在暴雨或持续降雨条件下,发生泥石流的几率>0.8。规模为中型。

4.1 “8·13”泥石流活动特征

“8·13”暴雨强度最大达75mm每小时,日降雨量达245.7mm,降雨量相当于50年一遇。据当地村民描述,下午4:00左右,沟内开始有响声并逐步增大,4:30时响声如雷、地面颤动,大量的洪水夹杂着泥沙石块冲向沟口,见泥浪翻滚,如混凝土搅拌状,其速度比人行速度快,到下午6:00泥石流逐步减小,沟内声音也变小,整个过程持续了近1.5h。堆积扇面积约1.5?042,淤积厚度约5m,此次冲出物达7.5?043,其容重容重达1.60—1.70t/3,为粘性泥石流。该次泥石流直接淤埋1.5?042,造成2户农家乐被冲毁淤埋同时冲毁淤埋省道景区公路200m。其危害方式主要为冲毁和淤埋。

(1)淤埋作用:为黄央沟泥石流成灾的主要方式,8·13泥石流规模较大,方量达7.5?043,由于原沟道仅3—5m宽,难以满足此次泥石流的输送需求,造成泥石流将原沟道尽数淤埋,淤埋后宽度增至20—40m,整个堆积扇最宽淤埋近200m。

(2)冲毁作用:黄央沟泥石流具有流速较快、含块石多,颗粒大的特点。泥石流流速可达5m/s,块石直径最大约1.5m,且属粘性,冲毁作用十分强烈。在形成流通区的滑坡堆积体两侧冲沟内揭底掏蚀,掏蚀深度1.5—2.5m。在沟口冲毁公路及民房,致使本次泥石流灾情严重。

4.2 泥石流堵溃下游河道的可能性分析

黄央沟位于龙溪河凹岸,沟口近垂直进入龙溪河。沟域内松散固体物源约191.29?043,可参加泥石流活动46.1843,由于沟域纵坡降大,水流冲刷、掏蚀能力强,一旦遭遇暴雨或持续降雨,很可能爆发中等甚至以上规模的泥石流。“8·13”及“8·18”两次泥石流已经将龙溪河严重挤压偏向河左岸行洪,龙溪河被压迫偏移近30~40m,并使河道抬高3~5m。龙溪河多年平均流量3.443/s,最大洪峰流量3003/s,沟口处河流宽约50m,其中水流宽约8~10m,深1.0~1.5m,平均纵坡降仅33‰,河水的携带能力较小,且黄央沟与河水呈近垂直相交,不利于泥石流排泄。如黄央沟爆发小型泥石流,堵塞河道的可能性较小,但可抬高河道1~2m,如黄央沟爆发中型及以上的泥石流,堵塞河道的可能性较大,回水将淹没南岳村沿龙溪河两侧农家乐及景区道路,并严重威胁下游龙池镇的安全。

5 防治方案建议

根据黄央沟泥石流基本特征,以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为总的原则,建议采取“拦挡+固源+排导”进行综合防治的方案。(1)在沟道流通区设置拦砂坝或谷坊坝,主要拦挡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并起到对两岸斜坡压脚护坡的作用。(2)在滑坡堆积体两侧的沟道内设置护脚墙,以防止两侧斜坡在水流冲刷下失稳;对沟道进行混凝土或浆砌块石铺底,并设置消能坎,以降低水流对沟底的冲刷、掏蚀作用。在沟口堆积扇上修建排导槽,使泥石流顺利排至龙溪河中,以免泥石流产生危害。

参考文献:

[1] 郭大华,冯文凯,马坤.317国道沿线某泥石流沟特征及治理研究[J].公路,2009(7).

[2] 唐川,杨永红,李为乐.四川省青川县红光集镇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

[3] 沈兴菊,张金山.“5·12”地震灾区茂县竹包头沟泥石流特征及其防治对策[J].四川大学学报,2009(5).

上一篇:如何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研究 下一篇: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