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金城县治地考

时间:2022-10-04 12:42:56

[摘要]本文根据《水经注》和有关历史记载,结合兰州的地理实际,对汉金城县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实际考察和分析研究,认为今天的兰州古城是在汉金城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兰州古城就是汉金城县的治所。

[关键词]金城河;金城县古城;兰州古城;梁泉;五泉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05-06

兰州自古以来就有金城之称,但今天的兰州城关古城(以下简称兰州古城)是否是汉代金城县的治所,史学界则有不同的看法。究其原因,一是唐代以前的《地理志》没有记载郡县的地理位置;二是从东汉后期开始,经魏晋至南北朝,陇右社会动乱,郡县设置不定,名称和治地时有变更;三是文献记载不一,史料又大量流失。因此,一些学者未经实地考察,仅根据历史记载,凭着个人的判断,提出了汉金城县治所在今兰州市西固古城、今西固古城西、今西固古城东陈官营村、今兰州古城西华林坪、今兰州古城等不同的看法。本文根据《水经注》和有关历史记载,结合兰州的自然、地理实际,对汉金城县治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西固古城不是汉金城县的治所

西固古城早先被认为是汉金城郡的治所允吾县城。据《寰宇通志》记载,允吾县城在“兰县(今兰州古城)西南五十里”。《大明一统志》亦曰:“允吾城在兰县西南五十里,本汉允吾县,明帝置全城郡于此。”①关于汉允吾县城的地理位置,还有很多说法,但经过多年的考证,多数学者认为薛方昱的论证是正确的,即今青海省民和县古鄯乡的北古城是汉允吾县的治所。②此说与《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基本相符。因此,西固古城不是汉允吾县城的治所。

明万历王道成编著的《兰州志》曰:“‘汉金城县’昭帝时城在今城(即兰州古城)西南之西古城。”《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亦曰:“(金城县故城)在皋兰县(今兰州古城)西南。汉置县,属金城郡。”清代学者董v诚说,金城县故城在“皋兰县西北四十里,曰西古城,北临黄河”。③

此后,许多志书、词典、图集均持此说。有的学者还根据《史记•骠骑列传》关于元狩二年(前121)“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匈奴使,即驰以闻”的记载,认为“城河上”就是在黄河边筑城,此城就是汉金城县城,即今之西固古城。李息奉命“城河上”迎接匈奴降者,确有其事,但《史记》未说明在哪里筑城,城为何名。甘肃黄河沿线一些大的河谷盆地中,汉王朝先后都筑城设县,如在今兰州设金城县,在靖远设祖历和颤阴二县,这些县的县城都位于黄河沿岸,都是通往河西的交通要道,都可能是“城河上”的城。因此,仅凭《史记》这一笼统的记载,就断定西固古城就是汉金城县城,其理由不充分。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金城人边章、韩遂攻关中失败后退守榆中,“张温遣周慎将兵三万追之,参军孙坚说慎曰:‘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军继后,贼必困乏不敢战。若走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慎不从,引军围榆中。而章、遂分屯葵园峡,反断慎运道。慎蹋乃弃车重而退”。④有的学者据此记载先认定葵园峡就是今兰州古城东的桑园峡,榆中县城在今桑园峡以西的东岗镇一带。然后,又根据《水经注》“榆中县在金城东五十里许”的记载,⑤推定西固古城就是汉金城县城。

桑园峡在汉代是否名葵园峡,史无记载。《大明一统志》曰:明代称“石硷口峡,即桑园峡,在兰州东二十五里许,两岸悬立,黄河经其中,东入流金县(今榆中县)界。”《读史方舆纪要》亦曰:“石硷口峡在(兰)州东二十五里”。而“葵园峡在(兰)州西”,可见它们不是同一峡谷。到了清代,石硷口峡因峡谷中有明肃王植桑的园地,才改名桑园峡,可见桑园峡也非葵园峡之讹。桑园峡峡谷狭窄,两岸为悬崖峭壁,水流湍急,古代是无法通行的。旧时的驿道是由榆中的甘草店,经清水驿、定远驿至东岗镇。桑园峡的道路是清代同治以后才开通的。⑥黄河兰州上下的峡谷,在古代都是交通上的障碍,只有榆中县南马衔山和兴隆山一带的峡谷,才是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葵园峡应在这一地区。由于无法证明葵园峡就是今之桑园峡,因而汉榆中县在东岗镇一带之说,也失去了依据,何况西固城至东岗镇之间的距离,也远远大于《水经注》所说的“五十里许”。

西固古城,据《兰州市志•西固区志》考证:“西古城,宋元丰四年(1081),置西关堡,位于西固川西南部,距南山约1公里,北距黄河南岸2.5公里。元丰六年(1083)废。宋元v二年(1087)补修。明弘治十二年(1499),兰州指挥使周伦重修,称‘西古城’。清同治二年(1866),村民入城避战乱,因城墙坚固,得以保全,遂改名西固城。”⑦西固古城是宋代为了防御西夏入侵兰州而修筑的西关堡,它经历了400多年的沧桑,到了明弘治年间已成废墟,故有西古城之称,清代才改名为西固城。因此,西固古城不是汉金城县的治所。另外,还有学者提出,汉金城县城在今西固古城西,或在今西固古城东陈官营村,但是这些地区既无古城遗址,又无文献记载,这些说法只能是一种推测。

兰州地处半干旱地区,水源短缺,汉王朝在这里设县筑城时,必须首先考虑水源问题。而西固区内的一些河沟都是季节性的河沟,水量小、变化大,境内的黄河虽然有丰富的水源,但因下切深度大,无法引水上岸。因此,水源短缺自古以来就是西固区社会发展的障碍。据《西固区志》记载,直到“民国年间,西固城、钟家河一带人畜饮水全靠寺儿沟的水”。而寺儿沟水量小,又是季节性河沟,因此,当地群众只好修建涝池蓄水,以备冬春人畜用水。《西固区志》附图《同治元年西固城内衔巷分布示意图》上绘有三个大水池,就是供城内人畜用水的涝池。⑧水源不足限制了西固区的社会发展,因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西固区仍然是经济落后的农村,汉王朝也不可能在这里筑城设置金城县。

二、兰州古城建置考辨

兰州古城是兰州地区有文献记载的最古老的城堡。《元和郡县图志》载:

兰州,金城。昭帝六年,分陇西、张掖以为金城,今州金城郡旧地也。初筑得金,故曰金城。又言金取其坚固。领县十三……永嘉末,前凉张徙金城县,即今州理……隋开皇元年,立为兰州,置总管府,取皋兰山以为名。大业三年罢州,为金城郡。武德二年,讨平薛举,复为兰州。管县二:五泉,广武。

五泉县,本汉金城县地,属金城郡。前凉张徙金城郡理焉。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兰州,皇朝因之。

黄河,流经县北,去县二十里。

这些记载说明,隋开皇元年(581),立兰州,置兰州总管府,以皋兰山命名。皋兰山位于兰州城关盆地之南,因此,兰州、兰州总管府的治所一定在皋兰山下的兰州城关盆地之中。隋置五泉县,是以皋兰山腰的五泉命名的,因此,五泉县城也应在兰州城关盆地之中。事实也是隋唐时期的兰州、兰州总管府、金城郡、金城县的治所都在五泉县城,而五泉县城就是今之兰州古城。五泉县城位于皋兰山下。“黄河,流经县北,去县二十里。”这里“二十里”的“十”字是衍文,因为兰州城关盆地最宽处也不过14里。因此,隋唐时的五泉县城应在皋兰山下,北距黄河2里。《宋会要辑稿》载:“兰州古城(即隋唐时五泉县城),东西约六百步,南北约三百步。”元丰六年(1083)诏:“兰州展筑北城。”⑨又《元丰九域志》载,展筑后的兰州古城,“南至皋兰山四里,北距黄河一里” 。明、清两代,又先后多次对兰州古城进行了修茸与扩建,使其成为今天位于黄河铁桥南岸的兰州古城。

兰州古城是隋唐时期兰州、兰州总管府、金城郡、金城县、五泉县的治所,关于这一点,史学界的认识是一致。但是,一些学者以此为据,认为兰州古城始建于隋代,则是错误的。首先,隋王朝不可能在取代北周的当年,就能在皋兰山下建成一座州、府级的城堡,一定是在原有城堡设州、置府。其次,《元和郡县图志》也明确记有:“前凉张徙金城县,即今州理……五泉县,本汉金城县也,属金城郡,前凉张徙金城郡理焉。”这里无论是张徙金城县于兰州,还是徙金城县于五泉,都说明一个事实,即前凉时,兰州古城早已存在,所以,《旧唐书•地理志》说五泉县是“汉金城县,属金城郡”。

《十三州志》曰:“金城郡有金城关。”⑩《隋书•地理志》曰:“金城县,有关官。”《元和郡县图志》曰:“金城关在州西,周武帝置金城津,隋开皇十八年改津为关。”《读史方舆纪要》亦曰:“金城关,州西二里,当黄河西北要隘处,本汉置,阚S《十三州志》金城郡有金城关是也。”这些记载都说明,金城关为汉代所置,它位于兰州古城西北2里,南有大河,北接崇岭,是保卫汉金城县及黄河渡口的重要关隘。宋王朝收复兰州后,“宋哲宗绍圣四年三月,权兰州知州苗覆言朝廷,欲豫造浮桥,缓济渡军马” 。“常具图议间金城关,因旧基,增损周园长千步以上,中系浮桥。”[11]《资治通鉴长编》亦载:“兰州近日修复金城关,系就浮桥。”这里所言“因旧基”、“增损周园”、“修复”,都说明金城关和浮桥在宋代以前已经存在。明、清两代对金城关和浮桥又多次修葺,并改名为镇远桥,清末改名为黄河铁桥至今。

黄河兰州段有很多渡口,见于史籍的渡口有石成津、青石津(亦称青石关)、广武梁、京玉关、金城关(津)等。今天这些渡口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只留其名,只有金城关(津)仍然保存至今。究其原因,一是兰州古城与白塔山之间的这段黄河河道平直,水流平稳,水面宽度只有200多米,是黄河兰州段最佳的渡口;二是渡口南岸是兰州地区自然条件最好的兰州城关盆地,汉王朝在这里设置了金城县;三是金城县和金城津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古代许多中外使节、大批商贾、僧侣和戍边将士,都是取道金城渡口。时至今天,这里仍然是西北的交通枢纽。总之,这里有黄河上最好的渡口,又有很好的河谷盆地,因此,汉王朝在这里设置了金城县,后来又将渡口和关隘都以“金城”命名。汉代以后,随着王朝的更替,金城县的名称不断变化,但是金城关、金城津与金城县故城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不会变的。因此,金城关和金城津的存在,也是今兰州古城就是汉金城县城的历史见证。

《后汉书•灵帝纪》载:“光和六年(183)秋,金城河溢,水出20余里。”这是东汉时期发生在金城县的一次特大洪水,洪水超出河槽淹没沿岸20多里,给金城县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灾难。现在探寻这次洪水发生的具体情况,对于我们确定汉金城的地理位置,有着重要意义。《水经注》曰:“湟水又东流,注于金城河,即积石之黄河也。阚S曰:‘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河水又东南迳金城县故城北。”“又东过榆中县北。”这些记载说明,黄河西起湟水入河口,东到榆中县西止,流经汉金城县地,故按“随地为名”的原则,将这段黄河称为金城河。这一地区大体是西起湟水汇入黄河处的南岸,即今兰州市西固区达川镇的黄河南岸,向东北经八盘峡,再东南经新城、西固(包括七里河)、城关三大河谷盆地,再东入桑园峡榆中县境。其中八盘峡和桑园峡,峡谷窄狭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古代既无村落,又无农田,故无灾害可言。因此,光和六年(183)的洪水灾害只能发生在三大河谷盆地之中。

据《兰州地方志》记载和有关部门调查,[12]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共计386年的不完全统计,兰州黄河发生的19次洪水灾害,几乎都在兰州城关盆地之中。例如《甘肃通志稿》载,兰州最大的一次洪水灾害发生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初一到初六,兰州连日大雨,加上上游各地大雨,黄河暴涨,流量达8500秒立方米。上游飘来的木材、柴草堵塞桑园峡,水流不畅,倒流上涨,泛滥横漫十八滩(今雁滩),东稍门城墙浸塌丈余,近郊房屋、田园冲毁无数,登城遥望,几成泽国,灾民连万”。黄河兰州段河床下切深度大,两岸阶地高,大部分地区不会发生大的洪水灾害,故临洮学者张维在其《兰州古今注》中说:“兰州虽濒河,而黄流急湍不为大害。”但是,光绪三十年(1904)的洪水,因“下游桑园峡不能容,倒流至城郊,洪涛浩瀚,尽没十八滩,南浸教场,直趋风云雷雨坛,东郊以外尽为泽国”。[13]这些记载一方面表明兰州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兰州城关盆地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城关盆地多发生洪水灾害的原因。

兰州城关盆地是黄河兰州段最东的一个河谷盆地,西起金城关,东至桑园峡,东西长约25里,南北最宽处约14里。黄河经金城关进入城关盆地后,比降变小,只有万分之六,在兰州诸盆地中比降最小,河流多叉道,河中多滩地,河流一、二级阶地主要分布在南岸,最宽处可达6里。盆地东连桑园峡,桑园峡峡谷最窄处不过150米,河槽最窄处只有95米。由于盆地和峡谷之间的位置关系,每当黄河特大洪水通过盆地进入峡谷后,因过水断面突然变小,洪流不能迅速下而发生壅塞,水位上升,产生倒流,致使后继洪水在城关盆地的河道中蓄积,河流水位上涨,淹没河心滩及南岸的一级阶地。使得兰州古城以东、东方红广场以北,再向东至桑园峡之间的沿河20多里的地区被洪水淹没。这一情况正好与“光和六年(183)秋,金城河溢,水出二十余里”的记载相符,因此,光和六年(183)的洪水灾害一定发生在兰州城关盆地之中,城关盆地是汉金城县地无疑。另外,还要说明一点,东岗镇位于桑园峡以西的兰州城关盆地之中,它属汉金城县地,因此一些学者说汉榆中县在今东岗镇一带是不能成立的。

近年来,随着兰州市市政建设和考古工作的全面推进,古代文化遗存不断地被发展,一些学者对兰州古城的建置提出质疑,张令u先生说:“汉魏时期这里不是县城,何以墓葬遗址时有发现?”[14]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何双全研究员,对兰州地区已发现的汉代墓葬进行了分析,发现汉墓多集中分布在城关盆地的东岗镇以西,西至七里河土门墩之间,尤其是兰州古城以南,皋兰山山脚和台地之上更为集中,说明“位于黄河一级台地的兰州古城区在汉代仍是一个人口密集的都市区和农业生产区”。“大量早期汉墓和高级别墓葬的存在,显示着当时的历史信息。为此我们归纳认为:现今兰州市是最早金城县所在地。”[15]总之,历史记载、考古发现和地理条件,都说明今兰州古城就是汉代金城县的治所。

三、《水经注》金城县故城考疏

《水经注》有如下记载:

湟水又东,注于金城河,即积石之黄河也。阚S曰: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河水又东经石城南,谓之石城津。阚S曰:在金城西北矣。河水又东南经金城县故城北。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汉书集注》薛瓒云:金者,取其坚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汤池之言矣……《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出县之南山。按耆旧言:梁晖,字始娥,汉大将军梁冀之后。冀诛,入羌,其后祖父为羌所推,为渠帅而居此城。土荒民乱,晖将移居⒑保出顿此山,为群羌围迫,无水,晖以所执榆鞭竖地,以青羊祈山,神泉涌出,榆木成林。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16]

《水经注》中的湟水今仍名湟水,是黄河一级支流。其源于青海省日月山,东流经湟源、西宁、乐都、民和,进入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再东流至西固区的达川镇注于黄河,即金城河。黄河又东南,因流经今兰州市的西固、七里河、城关三区在汉代是金城县地,故阚S曰:“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据兰州大学刘满先生考证,石城在今达川镇附近,石城津是黄河上的渡口,在八盘峡黄河公路桥的位置。[17]

《水经注》中的金城县故城就是汉金城县的治所。汉金城郡和金城县经历两汉和魏晋之后,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成为前赵、后赵、前凉、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北凉等地方政权争夺之地,郡县归属不定,名称、治所常有变化,据《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时金城郡只领“榆中、大夏两县”。没有金城县的建置,故《水经注》称其为金城县故城。

《水经注》曰:“河水又东南经金城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出县之南山。”“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这是郦道元以金城河和梁泉为坐标,对汉金城县故城地理位置的准确记载。它说明:第一,汉金城县故城在石城津东南,即今八盘峡东南;第二,金城县故城在黄河南岸,北门紧临黄河;第三,黄河在金城县故城北,呈正东流向;第四,金城县故城南的山上有梁泉,梁泉的水自流成溪,北流注于黄河。《水经注》中的金城河、梁泉是自然实体,汉金城县故城是人工建筑,它们之间的上述位置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我们就根据这种位置关系,来确定汉金城县故城的地理位置。

黄河兰州段因受山崖阻挡,时而东北,时而东南,惟独在今兰州故城北与白塔山之间的一段呈正东流向,兰州古城位于黄河南岸,北距黄河不足2里,这与《水经注》“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的记载完全相符,说明兰州古城就是汉金城县故城。但是,有些学者以西固古城也在黄河南岸为由,认为西固古城才是汉金城县故城。黄河在西固盆地,先东北,后东南,不是正东流向,西固古城距黄河有5里之遥,与“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不符,它是宋代的西关堡,不是汉金城县故城。

《水经注》先引用耆旧之言说明梁泉名称的来源,既是传说,当然是不可靠的。但梁泉“出县之南山”,“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则是事实。关于梁泉,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太平寰宇记》曰:“(狄道县)白石山有梁泉,昔梁晖者,后周之将,为群羌所围,无水,晖以执鞭卓地,而飞泉涌出,兵士由此而济,今号梁泉。”《大明一统志》又曰:“白石山在兰州东南八十里,昔周将梁晖至此,为群羌所围,迫于无水,晖以青羊祷于山神,飞泉涌出,兵士取给,今呼梁泉,水北流注于河。”狄道县(及今临洮县)的白石山在洮河流域,白石山上的泉水只能汇入洮河,不可能越过马衔山注于黄河。兰州东南80里的白石山显然是指马衔山,但马衔山的泉水汇入阿干河后在兰州古城西注于黄河,其位置与《水经注》的梁泉不符。另外,上述两书均言梁晖为后周之将,而后周晚于《水经注》成书50多年,显然梁晖不属同时代的人,更何况梁冀之后入羌之事本来就是不可靠的耆旧之言。

兰州黄河南岸山区的小沟谷中有不少泉水,见于《地方志》的有红泥沟泉、五泉、小后泉、后五泉、狮跑泉、神泉等。其中因神泉位于西固古城之南,又有神泉之名,故被一些学者定为梁泉。然而,在兰州古城之南又有五泉,因此神泉和五泉孰是《水经注》中的梁泉,也就成为确定汉金城县故城位置的关键。

神泉,据《泉神庙记》碑载:

兰州城西四十里何家岘有灵湫,深数尺,广如,夏之不盈,冬之不涸。相传,神虬优焉。土人或汲之,辄致风雹;遇旱取泉,雨立至,封则霁。余莅甘之明年,春夏叹干,有为余言其异者,如法祈之,雨D悉验,岁大稔。自泉而北约三里,山椒有圣母祠,盖兹泉之神也。余既虔奉瓣香,捐廉修茸。[18]

何家岘即今西固区最南部的关山梁,山高林密,周围多泉水出露,是大、小金沟和寺儿沟的源头。《泉神庙记》中的灵湫就是神泉,它是人工修建的水池,位于关山梁北坡,泉水是由山坡的地下潜流汇集而成,再由泉的外侧顺山坡渗出,汇入大金沟。大金沟是汇集了关山梁北麓的众多泉水和地面水后,北流至西固古城东6里的深沟桥出山,再北流注入黄河。

关于神泉的神,据《泉神庙记》碑载:“自泉而北约三里,山椒有圣母祠,盖兹泉之神也。”可知圣母是泉之神,而圣母就是兰州民间流传的金花娘娘。关于金花娘娘的故事,可从圣母祠的门联知其梗概,门联曰:“成化四年投凤胎,修成正果栽神松,夜静归宝山;康熙八年救黎民,普降甘露驱邪恶,恩泽留全城。”[19]《泉神请入祀典碑记》载:“乾隆乙巳年(1785),值大旱,时福郡王总制陕甘,亲祷于泉,而雨果验,岁获大稔。丙午,福王入觐,奏其异,蒙高宗纯皇帝敕封广润侯,并赐御书‘昭灵绥佑’匾额。”[20]这些记载说明,泉神就是明成化年间修炼成仙的金花娘娘,也是明清时期当地群众祈求神灵降雨的灵湫。神泉地处深山,远离城镇,水量小,不能独立成溪注入黄河,因此,它不是《水经注》中的梁泉。

五泉是兰州地区最早见于史籍的泉,《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皋兰山山峡有五眼泉,相传霍去病屯兵时,士兵疲渴,以鞭卓地,泉涌者五。隋因为州,后又以五泉名县。”[21]《兰州古今注》亦载:“皋兰山北麓五泉,世传霍去病著鞭饮马泉也。去兰州城南二里许,有东西二谷,皆有泉出崖中,谓之东西龙口。五泉者,西谷曰惠泉,由惠泉东陟山腰曰甘露,又东曰掬月,又东曰摸子,又东下谷曰蒙。”[22]

五泉山的泉水是贮存于五泉砾岩裂隙中的地下水,由于皋兰山前断陷,砾岩中的地下水缏叮形成了皋兰山腰的红泥沟泉、蒙泉、摸子泉、掬月泉、惠泉、小五泉等泉水带。早年泉水水量大,尤其是东西龙口的蒙、惠二泉,泉水从山崖裂隙中喷出,形成瀑布,宛若龙口吐水,故有霍去病和梁晖以鞭卓地,神泉涌出之说。《兰州市志•城关区志》载,五泉山的“东西龙口、红泥沟泉,清流激湍,汇流成溪”,北流经兰州古城东注黄河。“解放前,农民开渠筑坝,灌溉方家庄、邸家庄、颜家沟一带近1000亩农田。”“东西龙口的瀑布下注成溪。是倪家、张家水磨和二盘磨、头盘磨的动力及附近村民的人畜水源。”[23]清陕甘总督那彦成在《重修泉神庙碑记》中,对五泉和神泉作了评价:“以泉源而论,在皋兰近境者,莫著于五泉……用于润田园,兹灌溉黍稷果蔬之利,皆于是乎取给,其利薄矣;若兹何家山之泉,一线清流,以泉之灵,当亢D之际,民心皇皇,独能感应显赫,澍雨流甘。”[24]

五泉位于皋兰山的北坡,故又将这一段皋兰山称为五泉山。五泉山在兰州古城南郊,林木茂密,山泉相伴,景色宜人,山上保存有大量元、明、清时期的佛寺、道观、楼阁和长廊等人工建筑,是兰州地区保存最好的一处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文化遗产,也是今天兰州市民和外地游客观光和休闲之地。

总之,西固古城是宋代修建的西关堡,它远离黄河,黄河在其北也不是正东流向。神泉地处深山,人迹罕至,泉水水量小,不是自流成溪注入黄河,因此它不是《水经注》中的梁泉,它只是明清时期当地群众祈求神仙降雨的灵湫。因此,用它来证明西固古城就是汉金城县故城,也是不能成立的。黄河在兰州古城北门外,呈正东流向,兰州古城南郊的皋兰山上有五泉,泉水自流成溪,经古城东侧北流注入黄河,这与《水经注》“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出县之南山”、“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的记载完全相符。因此,五泉就是梁泉,兰州古城就是《水经注》中的汉金城县故城,即汉金城县的治所。

四、余论

《汉书》记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汉王朝击败匈奴,先后在河西设四郡、置两关,在今永登县庄浪河谷移民屯田,筑令居塞,以防匈奴南下。这时在今兰州市以东有汉置的榆中县,榆中县北又有黄河和高山峡谷可以阻挡匈奴南下,只有兰州市区仍无县的建置,故成为匈奴与湟中羌人交关的通道。元鼎五年(前112)“西羌十万人反,与匈奴通史、攻安故、围⒑薄保25]就是由此入侵陇西郡的。为了保证这一地区的安全,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在河湟地区设置了金城郡,在兰州市区设置了金城县。金城郡和金城县都是以金城命名,其目的是昭示匈奴,这里已是金城汤池也。

汉金城郡及其属县,经历2000多年的沧桑,郡县的名称已不复存,大多数县城的城址已无迹可寻,只有少数位于水源充足的河谷盆地之中,又处于交通要冲的县城保存下来。如位于大夏河河谷之中、大夏河与牛津河交汇处的汉⒑毕爻牵今之临夏市治地。位于庄浪河谷之中,庄浪河谷与沙沟河交汇处的汉令居县城,今永登县城。位于兰州市城关盆地西端,黄河与阿干河交汇处的汉金城县城,即今兰州古城,兰州市政府治地。

兰州城关盆地是黄河兰州段诸盆地之中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最好的河谷盆地。盆地北有白塔山和北山屏障,南有皋兰山环抱,东有桑园峡之隘,西有城关关锁。还有黄河横亘盆地北部边缘,构成兰州古城第二道防线。兰州古城位于盆地的西端,北有大沙沟可通大漠,南有阿干河谷可达汉陇西郡治狄道县城(今临洮县),又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因此,兰州古城历来就是“控河为险,隔阂羌戏”、“秦陇咽喉”的军事重镇。

兰州城关盆地呈纺锤状,东西长25里,南北最宽14里,黄河一、二级阶地大都位于南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屯兵设县的理想之地,故有“皋兰山下,地势平旷,可屯兵百万,《汉书》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击匈奴,屯兵皋兰山下”之说。[26]兰州虽然有黄河水源,但河流下切深度大,古代无法利用,其他小的沟谷都是季节性的小沟,水量小,无法满足城镇和农业用水。兰州城关盆地是兰州地区水利条件最好的盆地,这里有稳定的五泉山泉水,既可供人畜用水,又可资农业灌溉。黄河距城又近,可为城区人民提供丰富的生活用水。更为重要的是,城西的阿干河是兰州地区惟一的常年有水的河流,源远流长,水量大,距城近,便于自流引水灌溉。所以,《溥惠渠记》中说:“阿干河为利颇广,环城东西南北为圃者什九,为田者什一,几百顷之灌溉,附郭之戍卒,居民饔飨饮食咸给焉。”[27]可见阿干河为兰州古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水源。总之,兰州城关盆地的良好地理条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兰州古城由最初金城县的治所,逐渐发展为州、郡的治所,明清起又成为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注释]

[1]《汉书地理志》:“金城郡、县十三:允吾、浩、令居、枝阳、金城、榆中、⒑薄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衔、临羌。”

[2]薛方昱:《汉代金城郡治所允吾究竟在何处》,《兰州学刊》,1993年第3期。

[3]见《王氏合校水经注》,金城县故城注引清代学者董v诚之言。

[4]《后汉书•董卓传》。

[5]杨守敬:《水经注疏》卷3,《诸次之水》。

[6]陶保廉:《辛n侍行记》卷3。

[7][8]《兰州市志•西固区志》,“文物古迹”条。

[9][11]汤开建、刘建丽辑校:《宋会要辑稿》,《宋代吐蕃史料集》第2册。

[10]张澍辑、王晶波校点:《十三州志》,《二酉堂丛书史地六种》。

[12]《兰州市志•自然地理志》,“自然灾害”条。

[13]张维:《兰州古今注》,水灾。

[14]张令u:《兰州城址旧说质疑》,引自《兰州市历史地理研究》。

[15]何双全:《兰州汉墓与兰州史地考辨》,引自《兰州历史地理研究》。

[16]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河水》。

[17]刘满:《西北黄河古渡考》,《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4期。

[18]清陕甘总督福康安:《泉神庙记》,《重修皋兰县志》卷10。

[19]《金花娘娘庙联》,《兰州市志•西固区志》附录六,“楹联”。

[20]清皋兰县知县沈仁澍:《泉神请入祀典碑记》,见《兰州市志•西固区志》附录三,“碑记”。

[21][26]《读史方舆纪要》,“兰州”条。

[22]张维:《兰州古今志》,“五泉”条。

[23]《兰州市志•城关区志》,“水利”条。

[24]清下甘总督那彦成:《重修泉神庙碑记》,见《兰州市志•西固区志》碑记。

[25]《资治通鉴•汉纪》。

[27]彭泽:《溥惠渠记》,见道光《兰州府志•地理》。

上一篇:古代壁画中的“祈雨图”及有关问题探讨 下一篇:秦直道最新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