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时间:2022-10-04 12:08:09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摘要】 目的 对动力髋螺钉(DHS)、Gamma-nail、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在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治疗中不同治疗效果的分析。方法 将200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92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分别接受动力髋螺钉(DHS)、Gamma-nail、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治疗期间临床手术、跟踪访问的数据显示,发现DHS组相对Gamma-nail组和PFN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增加、临床愈合时间增长,但是手术中X线暴露次数减少。三组手术后功能恢复程度在统计学比较下没有差异。结论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三种固定有各自的特性,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最牢固的内固定方式是PFN,特别适合不稳定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DHS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的损伤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提高。虽然粗隆部血运丰富,骨折后一段时间内都自动愈合,但是由于年纪较长的患者其自身身体机能退化,在长期卧床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病死率为15%-20%[1]。本文通过对比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Gamma-nail、PFN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数据,分析它们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共收治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9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58例,年龄范围55-80岁,平均年龄66岁,骨折类型参照Evans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均为EvansⅢ型、Ⅳ型粉碎性粗隆间骨折。接受DHS治疗31例,Gamma-nail治疗27例,PFN治疗34例。统计显示各组年龄和骨折类型都有可比效果。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取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手术在普通手术床或骨科牵引床上仰卧进行,患病侧垫高向健康侧倾斜15°,牵引患肢直至骨折复位满意[2]。DHS组采用髋关节外侧入路,术中显露股骨大粗隆、股骨上段外侧,然后牵引复位,打入加压螺顶导针,置入加压螺钉,最后置入外侧钢板;Gamma-nail组、PFNA组都通过大转子顶点上方5-8cm处,纵向切口,在大转子内用开髓器钻开皮质骨,按照顺序扩髓,等到直径大于髓内钉1mm停止,将Gamma-nail或PFN钉成功打入,在大转子下方将拉力螺钉拧入,到股骨头下0.5cm的位置。在最后阶段冲洗创口后置引流,将创口一层一层的闭合,手术后1-2天后拔除引流[3]。

1.3 疗效判定 通过记录三组病例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负重时间、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评定标准:优秀,功能恢复正常,颈干角>120°,下肢没有外旋内翻缩短情况;良好,患髋时常疼痛,功能相对正常,颈干角110°左右,下肢轻度外旋,内翻缩短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本院针对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三组固定治疗方法手术以及手术后得到的数据、治疗效果、并发症比较,见表1、表2。

三组股骨粗隆间骨折都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愈合,Gamma-nail组和PFN组相对DHS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DHS组的并发症髋内翻发病率高于其他两组。Gamma-nail组和PFN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病率上数据差别不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股骨干骨折发病率DHS组和PFN组要低于Gamma-nail组。以上数据得出PFN组的治疗效果优于DHS组和Gamma-nail组。

3 讨 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和患者早期活动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法。股骨粗隆间骨折非手术治疗老年人长期卧床会导致血管病、坠积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在老年人实在是万不得已接受手术治疗时,不建议非手术治疗手段。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内固定分为两大类,带侧板的滑动加压钉(如DHS)和髓内固定系统(如Gamma-nail和PFNA)。相对于DHS系统,髓内固定系统的特点是手术过程中不需广泛剥离软组织暴露骨折端[5]。医学界认为PFN是治疗转子间骨折最牢固的髓内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内侧皮质不连续的不稳定转型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参考文献

[1] 唐佩福,姚琦,黄鹏,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7):622-624.

[2] 刘奕,朱炯.DHS和PFN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2):913-914.

[3] 郑得志,于建华,杨有庚,等.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J].中华创伤杂志,2009,(2):209-132.

[4] 谭小荣,张宝华,陆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03):282-286.

[5] 谭仁林.微创小切口和常规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0(02):138-141.

上一篇:小儿反复肺炎的相关因素及治疗 下一篇:四肢着床位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