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初中语文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时间:2022-10-03 10:44:07

学好初中语文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摘要: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基本规律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可见,学好语文会使每一个人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学好初中语文呢?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正确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义务教育阶段,应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加以重视,才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后续的学习、终身的发展。我市山区、农村中学居多,学生先天素质、后天的学习条件都较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所以,更应从基础抓起,通过多种渠道、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因此,对于一直忌讳的语文基础知识,我们在指导教学中始终坚持:识字、学词、造句、语法、修辞、篇章知识、文学知识均加以落实。改变以往死记概念的做法,注意无形习得,教学生学活知识,活用知识,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三、正确处理好文本解读与拓展延伸的关系。

文本的解读是拓展延伸的基础,拓展延伸是对文本解读的提高。课文是个“例子”,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载体,学生只有认真地学好这个“本”,方能在长期的感受领悟中形成语文能力。而过分地拓展延伸,将淡化文本学习的意义,知识的传授就肤浅有限。同时,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结构及人生的阅历等的限制,过分的拓展延伸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设置障碍,加重其学习的负担。教师们努力做到立足文本,注意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注意文本语言的挖掘,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感悟、理解、赏析进而吸取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机的、适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适时灵活地运用知识,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运用语文的方法。

四、正确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

语文教育除传授语文知识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任务。但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如果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舍弃语文学科的本质意义、突出文章对人的教育意义而忽视语文对人的文学素养的熏陶渐染,那么,语文教育的性质就被改变。因此,教师们努力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随意贴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牵强附会,而是在读写听说等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之在语文学习中丰富情感,在体验中提升自我。

五、培养初中生语文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可根据其自学能力的结构,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其较完善的非智力素质,使其喜欢学,自觉学,习惯学;

2.培养其良好的智力品质,使其善于学,学得懂;

3.指导其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使其学而有识;

4.培养其基本的语文技能,使其学而会用。最终使其具有较健全的较主动的语文的自学能力。

具体做法有:

1.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态度。

2.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意志、情感和个性上有较好的学习语文的心态。

3.创设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创造读写的浓厚气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4.通过指导其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学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应具备的各项语文能力。

学生有了自学语文的能力,离开教师也能自学,这就实现了都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六、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习惯教育。”诚然语文教学要取得成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引导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如下学习习惯:

1.规规矩矩写字,清清楚楚说话,仔仔细细读书,认认真真写文,踏踏实实练习。

2.不动笔墨不读书。

3.怀疑善问。

4.时时处处学语文。

5.潜心思考。

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故教师非常必要对学生适时提醒,严格督促,逐步要求。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而且课堂教学中展示动态(讨论、表演)的多,学生“思”似乎也不少,但缺乏屏心静气,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分析。说说议议、不求甚解是求学求知过程中的致命伤,不利于严谨学风的培养。因此,教师们对于“潜心思考”这一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视,强调“熟读精思”,讲究“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克服口头要求“认真思考”而实际上要学生一、两分钟就能解决有一定难度问题的毛病,尽可能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甚至知其所以不然。

上一篇: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 下一篇:高中英语听力特点及高分应试策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