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技馆周边改造设计思路

时间:2022-10-03 07:55:29

四川省科技馆周边改造设计思路

摘 要:本篇是以天府广场前区城市设计实例分析为本,对四川省科技馆周边改造前状进行分析及并提出改造建议:天府广场前区作为高品质环境的景观中心明确了其作为城市中心广场的意义和价值。本篇提出设计改造思路:(一)首先遵循“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1、最成功的场所,应该是社会与物质环境达到最小冲突,而不是一种激进式的转化,其目标是实现应遵守一种生态学(天人合一)的准则[ 1]。2、保持完整地肌理和周边的内在秩序。(二)运用场所文脉分析方法设计。(三)探索“以人为本”的空间理想为目标。

关键词:天府广场前区;城市设计;理念;方法;目标

中图分类号:U418.8文献标识码:A

一、四川省科技馆周边改造前状分析及改造建议

四川省科技馆占地6万平方米,其主楼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出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厅距地面17米,前厅层高14米,其于展厅层高7米,地面承重达 2.5吨/平方米,主楼前后广场面积7000平方米。不同寻常的建筑格局,为百流汇聚,万商云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图1 图2

基地内部有建于五十年代的市政府办公楼、机械厅办公楼,建于六十年代的省展览馆、像。一期建设天府广场前区内土地使用功能主要为公共设施用地、商业办公用地、市政建设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少量的居住用地。南面为百货大楼和城市之心两座建筑,西面为规划市博物馆,东临锦城艺术宫。它是未来城市的先进的文化中心并且给成都市民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环境的景观中心。

明确的几何形格局和高层建筑作为界面的强烈纵横轴线定义了作为城市中心广场的意义和价值(图3);它联系着众多的文化地标,交通港口和商业枢纽,成为城市地标的原点;但其周边建筑形式轮廓凌乱,缺乏控制性元素和景观主题。

主席像作为重要历史地标和广场控制性景观元素,科技馆作为其背景。景观元素的配置应强化这种特质(图4)。新天府广场规划、政府机构南迁和文化设施的引入,弱化了其政治意义,作为中心的象征意义应予以恢复和加强。新广场周边区域应提供多样性开放空间烘托广场,并强化与中心的联系。

连续、完整的界面提供了愉悦的步行,车行环境。景观边界加强了用地内外的空间分划,使科技馆的周边用地较封闭,成为内向型开放空间。树冠、绿篱形

成连贯的绿色走廊,单行通道在运动中加强空间的连续、完整。

(图5)未来建设中,建议在保留边界绿色廊道连续性的基础上,通过边界处理适当弱化内外的分隔,形成视觉通透的开放空间。

绿色廊道强化了不同性质、不同尺度和不同开放程度的公共空间的联系。在用地端部的重要节点,建议适度减少高大栽植,形成良好的视觉对景,强化中央的空间秩序。场地内部,缺乏统一规划,建成环境杂乱,形式多样,不利形成主题,景观元素被建筑分割,不成系统,无法形成有意义的场所,弱化了场地意义和价值;为恢复场所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建议适度引入历史题材的景观元素,但应与主题性强的规划结构紧密结合。

场地内保存个别品质良好的适宜单株观赏或组群欣赏的植栽,由于不成系统,无法吸引人的视觉环境,降低了场所景观价值。在为配合科技馆更新改造,宜采用结合现状重新配置景观植被和开放空间的方式,不做大尺度的挖掘和建设。对于明确和强烈的空间主轴应在视觉空间上予以连续并加强,对于轴线上布置的植被、广场、设施应作对称式处理,明确其象征意义。

用地被北侧横向车道切割

(图6),景观界面破碎、不连续,建议在保留现有交通体系的前提下,对铺地及设计进行更新。并通过景观设计引入多样性的活动,让开放空间更富情态,体现人本主义的空间理想。用地端部开敞,保持内外双向视觉通透,可以感受城市的中轴存在。运动中感知界面的连续和强烈的中轴线,酝酿仪式化的空间的来临,对边界及节点的改造宜强化这种空间感受。

飞天雕像设置于广场做为地标,起到对景和重要景观标识的积极作用(图7),但其主题性弱化了场所的意义和价值。几何对轴的平面,植栽的均衡布局是对场地及周边空间结构的对应。

水景的使用形成了动态的景观元素,并且屏蔽了城市噪音,从某种意义上唤起了关于场地历史文脉的记忆。有层次的景观,划分小尺度空间并设置便利设施,形成亲切宜人的公共空间,体现都市良好的宜居性。人的活动使公共空间持续充满活力。但场地作为城市核心与历史地段的意义未被重视。周边植栽形成绿色屏障,将城市交通和公共空间隔离。

二、设计改造思路

(一)遵循“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1、最成功的场所,应该是社会与物质环境达到最小冲突,而不是一种激进式的转化,其目标是实现应遵守一种生态学的准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既是城市空间设计的景观要求,更是城市生态追求的目标。创造和改善自然环境,对城市发展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本工程为一期建设项目,广场从功能定位上定义为交通广场,二期建设以一期广场以北规划为生态公园。通过规划护城河水体与“皇城”连廊衔接,形成一个围合的城市景观。本案广场为几何形有秩序地空间,铺装以44x45米方格九宫格组合而成,将石材,木材,自由水体,植物一齐演绎全新的城市空间。

2、保持完整的肌理和周边的内在秩序

(图8)锡耶纳中心的市政广场,是意大利最为著名的广场之一。广场呈扇形,扇形的圆心处是市政厅和钟塔。如今这里每年都要举行几场文化活动或者节日庆典,场面相当壮观[2]。锡耶纳城区地图。通过地图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锡耶纳的城市中心——市政广场,由市政广场和从市政广场发散出去的城市主要道路构成了锡耶纳的主题骨架,为城市肌理的定型定下了基调。

老成都是一个田字网格布局的传统城市,新建天府广场前区项目与城市机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并表现在广场的空间分隔上。现有展览馆用地北临天府广场,东西相距约310m,南北相距约320m,本案该肌理结构,以15m×15m的网格分割场地,以区分边界、绿化、广场、建筑等不同空间。

(二)运用场所文脉分析方法设计

1、外部视线分析

图9 图10

图9 场地远期高层视线分析。该场地对远期的视线控制主要是针对公园外部的高层建筑为主

图10景观改造后车流视线分析。该场地近期的视线控制,主要是针对场地现状外部的机动车为主要的视线控制点。

2、机动车交通分析(图11) 图11

3、分区规划

核:省科技馆。

广场景观区:聚集和疏散人流,为展览馆解决人流的聚散问题。

自然生态景观区:休闲,娱乐,噪音隔离和视线阻隔。

图12分区规划图

景观主轴线:明确和强烈的城市中心轴线,视觉空间上予以连续并加强。

景观截点(焦点):景观标志、视觉中心。

4、对于轴线上布置的公共设施、水体及植栽、夜间照明、竖向设计皆作对称式处理,以强化中心轴线。如13图(绿化结构分析图)

图13绿化结构分析图

5、植物景观设计:

(1)师法自然,生态宜人。有目的地借鉴成都地带性植物群落的景观,应用人工模拟自然的配置方式,创造自然和谐、稳定协调的绿色空间。同时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满足人们追求生态宜人的生活空间的需求。

(2)因材制宜,合理布局。设计过程中积极利用现状,保留尽可能多的树木。因材制宜地通过融合、嵌入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的不同空间层次中,以孤植、群植等造景形式组成多样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体会和享受自然带来的自由、清新和愉快。

(3)立足本土,凸现特色。植物景观设计体现当地文化与地方特色,塑造特色化的城市广场,将市树银杏和成都地区种类丰富的竹类作为基调种植,适地适树,突出乡土树种,尊重本土文化。

(三)探索“以人为本”的空间理想为目标

1、力求使公共空间功能多样化,考虑多种活动需求,增加人的参与,创造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中,结合城市景观与文化景观,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以满足人们的休憩、学习、邂逅、饮食、体验自然的要求。

城市之心

2、认为意向能表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组织。人的所有行动都依赖于意象,他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不只是凭客观物质形象和标准,而是要凭人的主观感受来判定[3]。

现代城市设计的目标价值取向均由人的来决定。舒适,指街道小品、植物、路面等步行空间的舒适性。视觉趣味,指城市环境中建筑特点和通过环境本身提供的视觉愉悦。活动,指城市环境中的“街道活动”的范畴。清晰和便利是为人们具有良好的步行空间。独特性即可识别性,个性。空间的确定性是建筑空间与开敞空间的分界面处理,这些空间是获得外部空间形状和形式、清晰和愉悦感”的城市结构要素。视觉标准为“悦人的景观”价值,视觉的美学特征。多样性(对比)为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对比等美学问题。协调,涉及与地形特征、转换、互补尺度和建筑形式组合相关的和谐。尺度与格局包括尺度、体量、建筑组合等。

参考文献:

[1]②张斌 杨北帆 编著. 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2]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web/main/33

[3]周波编著.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

上一篇:中国智能交通的现状及发展 下一篇:分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因素及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