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桑蚕原种防控微粒子病技术探讨

时间:2022-10-03 07:30:49

广西桑蚕原种防控微粒子病技术探讨

摘要:指出了广西桑蚕原种防控微粒子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技术措施,但仍存在消毒防病工作不够细化、饲养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和桑园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包括抓好微粒子防控技术中的“重点”与“细节”,更新引进家蚕微粒子病防控药物,设置场部微粒子病防控小组,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技术措施,提高原种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关键词:桑蚕原种;微粒子病;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88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5503

1引言

桑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孢子寄生家蚕所引起的疾病,可通过胚种感染、食下感染两种途径危害家蚕,是桑蚕所有病害中唯一的被检疫对象[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桑蚕原种场(以下简称广西桑蚕原种场)是广西唯一的家蚕三级原种繁育单位,承担着全区蚕种生产所需原种的生产任务,2015年生产桑蚕原种近20万张[2]。近年来,为了保证原种质量,满足普通蚕种场的用种需要,广西桑蚕原种场在原种繁育过程中除了严格执行原种生产技术规程,认真落实好各项技术工作外,还在武鸣基地进行技术的创新变革,使原种质量、产量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桑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技术,对广西桑蚕良种繁育中微粒子病防控问题进行思考,以期能够促进广西桑蚕良种繁育品质的提升。

2广西桑蚕原种生产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术

广西桑蚕原种场为规范三级原种繁育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并根据广西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和3~11月多批次生产的特点,在防控家蚕微粒子病上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防控技术。

2.1母蛾、成品卵集中镜检,淘汰有毒蚕种

实行母蛾、成品卵检验是保证桑蚕原种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广西桑蚕原种场生产的母种、原原种、原种按照程序每个批次都全部集中送至广西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进行母蛾和成品微粒子病卵检验检疫。

2.2注重消毒防病工作,减少蚕病感染几率

广西桑蚕原种场的消毒防病主要集中在养蚕环境和桑叶净化两个部分上,以化学方法为主,与物理方法相结合。化学方法是使用如甲醛、漂白粉、大蚕防病1号等消毒药剂对蚕用物品、养蚕环境等进行消毒;物理方法是采取蒸煮或日光暴晒等方式对蛾布等蚕用物品进行消毒。在养蚕环境的消毒防病上,要求各组组长认真落实养蚕前蚕室蚕具的“三消一洗”;养蚕中蚕座、地面、用具消毒,督促饲养人员遵守勤洗手、“三换鞋”;养蚕后回山消毒等消毒防病制度。

广西桑蚕原种场从2002年开始小蚕期(1~3龄)用叶消毒清洗,2004年秋季起开始全程消毒,2008年研制出了一套机械自动化桑叶全程消毒清洗系统,以电动机带动网带传送桑叶的自控系统,首次解决了桑叶浸泡时间这一国内未解决的难题,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解决了大蚕期传统桑叶浸泡消毒用于繁杂、效率偏低的问题[3]。

2.3定期环境抽样检测,实行桑园病虫害监测

家蚕微粒子孢子具有生物的变异性和多样性,交叉感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且极易通过风、流水或人体传播,创建优良干净的环境是防控家蚕微粒子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为了解病原活动情况,广西桑蚕原种场在原种繁育生产上制定了定期的环境抽样监测制度,做好养蚕各期间的生产环境消毒及桑园病虫害管控工作。

2.3.1养蚕各时期的生产环境监控

养蚕前、养蚕中和养蚕后均定期进行环境抽样监测,抽样地点包括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不同地点根据与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取相应数量的样本,着重监控生产区,样本检出微粒子孢子后,立即通知对应区域负责人进行全方位的消毒清洗,防止病原扩散。

2.3.2桑园病虫害管控

广西桑园中桑螟、桑尺蠖、菜粉蝶、斜纹夜蛾、桑毛虫类等昆虫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很高,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以通过染病昆虫的粪便、鳞毛、尸体等污染桑叶,引起家蚕食下传染,形成交叉传染[4]。因此,广西桑蚕原种场十分重视桑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杜绝野外昆虫交叉感染作为防控微粒子病发生的第一道关口,做到坚持预警监测,及时杀灭桑树害虫,做好桑园的封园和清园工作。同时,尝试进行生态防控,朝全面净化养蚕环境发展。

2.4桑叶与蚕沙处理

当前,广西桑蚕原种场武鸣家蚕原种繁育基地对处理桑叶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尽可能降低桑叶受损的前提下,做好桑叶的消毒清洗晾干以及桑叶的储存保鲜,统一配送桑叶,有利于提高桑叶管理和工作效率[5]。利用专用冷库,将消毒清洗晾干后的桑叶装框保存在7~12 ℃的冷库中,达到桑叶保鲜的作用,根据养蚕用叶计划,合理出库用叶,减少桑叶浪费。

在蚕沙处理上,武鸣基地采用蚕沙无害化处理方法,袋b储运后由拖拉机运送,盖膜储藏。随后接种VT-1000菌剂,经微生物发酵处理,杀灭蚕沙中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蝇虫卵和微粒孢子虫,切断各种蚕病的传染源,处理后的蚕沙可作为肥料还田,充分利用了资源[6]。

3全程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3.1蚕期消毒属于框架性工作,工作不够细化

家蚕饲养的春蚕期和秋蚕期在气象条件和饲养条件上不一样,根据笔者家蚕原种繁育和蚕种检验检疫多年的工作经验,广西多雨潮湿、温差较大的春蚕期比秋蚕期更易导致家蚕发生微粒子病。但是春蚕期与秋蚕期的消毒防病工作程序和处理桑叶的方法目前基本一致,并没有根据气候的特点和蚕期不同的用叶标准进行消毒工作的细化,小蚕期和大蚕期的消毒工作也同样存在着类似问题。另外,对于防病药物的选用主要还是漂白粉,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对漂白粉药效与配用水质中的pH值、氨氮、亚硝酸盐、温度等影响因素[7]未做进一步研究。

3.2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桑园管理需进一

步加强近年来,广西的家蚕原种生产主要集中在武鸣原种繁育基地,武鸣基地的建设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在不断加强,承担的蚕种生产量和桑园面积逐年扩增,劳动力需求量大,场内饲养人员的流动性和变动性也相应增加,饲养技术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而随着桑园面积不断扩增,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有在某一时段频发,甚至暴发的现象发生。这不排除是因为桑园昆虫种群随着桑园面积的扩大,微孢子虫种群也大大增加,微孢子虫随着昆虫的迁飞性更易扩散,相互交叉传染的几率成倍增长,导致微粒子病的发生,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4对策与建议

广西原种繁育生产时间长、生产量大,部分批次蚕种受环境温度、桑叶质量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如不良卵增加、卵量减少等质量问题,消毒防病工作和桑园管理工作也随着饲养批次的增加难度加大,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4.1抓好微粒子防控技术中的“重点”与“细节”

广西属于热带、亚热带蚕区,雨量多、气温高,原种生产密集、批次重叠,家蚕微粒子孢子容易发生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加上桑园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发生频次增高,野外昆虫微粒子孢子与家蚕发生交叉感染同时几率增加。微粒子防控技术讲究“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消毒工作应贯穿于蚕前、蚕中、蚕后全过程,并注意总结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特点,细分蚕期消毒防病工作。而蚕前、蚕中两个时期通常被视为消毒工作的重要时期,但由于生产批次频繁,大环境逐渐恶化,病原呈现复杂多样性变化,只注重蚕前、蚕中的消毒并不能保证病原被全部杀灭,残留的病原如果经过一个蚕期的繁衍增殖,数量会剧增, 对原种生产造成威胁。因此,不能忽视蚕后消毒这一环节,将各个步骤都做到位,才能有效避免病原的扩散和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养蚕前后蚕室、蚕具消毒为综合性预防消毒,杀灭对象为所有蚕体病原;蚕期中须预防蚕病发生,必须对蚕体、蚕座及蚕室环境、桑叶等进行有效的消毒。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蚕用消毒药剂的种类越来越多,针对性加强的同时对人体的伤害性相对减少,生产中可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要求选用适宜的消毒药剂和消毒方式,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减轻饲养人员对于消毒工作的抵触情绪。

4.2设置场部微粒子病防控小组落实技术措施

微粒子病的发生需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和分析,经过对比研究后才能准确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技术。场部应该设置以科长为主要负责人的专门的微粒子病防控小组,对环境抽样结果和微粒子病发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并进行技术监控,确保每一个防控技术都能有效落实。例如,通过记录蚕期天气情况,收集环境抽样检查结果、母蛾检验结果、卵壳检验结果、桑园病虫害发生等数据,与微粒子病发生时间作对应分析,找出微粒子病的潜在发生规律或有价值的信息,加强预知检查工作;在实际消毒中不定期抽检消毒剂的有效浓度,避免消毒液出现浓度过低不能杀灭病原或浓度过高增加成本,加大消毒剂的腐蚀性、刺激性或毒性,对人、桑叶或物品等造成伤害。同时,场部微粒子病防控小组还应负责饲养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监督,特别是对于新进的饲养人员,应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技术规程,提高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梅兰,蒋满贵.广西桑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回顾与展望[J].广西蚕业,2012,49(1):43~48.

[2]黄红燕,汤庆坤,陈枝,等.广西家蚕三级原种繁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蚕业,2016,37(1):52~56.

收稿日期:20170105

作者介:黄展望(1958―),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基层林业站林业工作。

[3]黄景滩,贾雪峰,施祖珍,等.桑叶全程消毒清洗机自动化系统的工艺介绍[J].广西蚕业 2011,48(2):63~69.

[4]黄旭华,潘志新,朱方容,等.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调查[J].广西蚕业,2010,47(4):15~20.

[5]杨杰.建立蚕种良繁桑叶集中处理和统一配送模式的探讨[J].广西蚕业,2014,51(1):43~45.

[6]赖艳梅,何松涛,韦红群.新基地试繁家蚕原种的新探索[J].广西蚕业,2013,50(1):42~44.

[7]朱选才.漂白粉药效与水质等环境因子的关系[J].水产科技情报,1981(6):23~25.2017年2月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3期

上一篇: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下一篇:国内葡萄酒电商模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