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技学科中“私人订制”式主题教学的探究

时间:2022-10-03 07:15:36

小学劳技学科中“私人订制”式主题教学的探究

摘 要:在信息技术化的大社会环境下,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信息也有所不同,也就有了更高的个性化需求。为了满足学生在劳技学科上的需求,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实施了“私人订制”式主题教学模式,在鼓励学生表达个性需求、发挥教师团队效益、拓展课堂学习空间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劳技;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挖掘资源

当今世界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发展时期,人们无处不受到新兴生活科技的影响。为了迎接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四种基本“学会”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可见,劳动技术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其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在劳技课程的实施与探索中,笔者以为,劳技学科可以接受学生具有个性需求的“私人订制”。“私人订制”式主题教学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尝试性的实施,并有较大的成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体的个性需求。何谓“私人订制”?首先要把“定制”与“订制”区分开来。“定制”是拟定制度或法式或确定的制度、规则。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怎么做”;“订制”是指某一产品经双方协商同意、签订合同,甲方预付部分货款、乙方负责制造。“订制”关注到甲方(学生)的需求,更关注“以学为中心”。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实施现行浙江省编劳技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或年级部分团体的需求)向教师提出需求,“订制”学习主题。教师再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及学科教师的特点,将小学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后以“主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供学生选择,探索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一、“私人订制”,鼓励学生表达需求

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研究的重点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不再被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教学要更多地考虑学生有什么需求,学生怎么学才是最有效的。

笔者在小学六年级全体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内容涉及技术初步、家政、职业了解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对现行教材中的“制作水火箭”等技术类教材非常感兴趣,而对毛线编织类内容有70%以上的学生不太感兴趣。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100%都提到自己希望教师能教授教材上没有的劳技内容,如:希望学习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仿真纸飞机、桥梁模型、木雕、纸扇、机器人等。学生的需求出来了,笔者结合现行的教材,联合学科组老师对教材实施“加减法”,形成学生“私人订制”的主题式劳技校本教材。该教材在保证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的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劳技素养上的个性发展。

二、因材施教,发挥教师团队效益

孔子说,因材施教。但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我们对“材”的判断是否准确。学生在劳技方面的个性需求也能反映出他们“材”的特征,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私人订制”的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施教”,才能收到效果。

在实施的过程中,笔者也探索出了劳技团队教师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操作模式。劳技教师队伍中的专职劳技教师与兼职劳技教师优势互补的,即兼职教师不能很好实施教学的,改由专职教师实施;专职教师任务过多时,由兼职教师分担一些自己所特长的或是基础性的教学任务,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校内团队不能解决的,聘请校外团队或专业人士前来补充性开展教学。同样,校内团队也可到外校送教(笔者所在城区实施发展群,鼓励群内学校教师互相送教),实施自己所编写的教材,资源共享,发挥了教师团队的效益。

三、挖掘资源,拓展课堂学习空间

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学校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并通过富有特色的劳技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就目前的中小学而言,绝大部分学校都缺乏对劳技学科设施的配置,都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校外的资源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笔者所在的区域文化底蕴丰厚,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有专门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等用于提供人们体验,有专门的职业体验城等。为了满足这类需求的学生的“私人订制”,笔者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教学的安排,建议学生利用假日等时间到上述场馆学习、体验自己的需求,笔者也利用春秋游等时机与学生共同去学习、体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实了学校教育的精彩。

“私人订制”,因材施教是教育精细化发展的趋势,学生因“私人订制”而充分展现其个性需求,并全面发展劳技素养;教师因“私人订制”提升课程开发能力,促进专业及团队发展;劳技课程因“私人订制”而逐渐走向成熟的校本化,校内外资源得到共享。

参考文献:

[1]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程可立,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大关小学教育集团)

上一篇:安蓓 推动艺术品拍卖平民化 下一篇:在快乐尝试中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