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婴幼儿发展的教育

时间:2022-10-03 05:39:36

适宜婴幼儿发展的教育

[摘要]发展适宜性教育是指能够满足0-8岁婴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既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又要帮助儿童尽量努力挑战其可能达到的下一个发展目标,还要考虑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教师要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设计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实施促进儿童发展的教学,及时观测儿童的发展状况,与儿童家庭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关系,促进儿童发展。

[关键词]发展适宜性教育;婴幼儿;教师行为;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1-0004-04

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Practice,简称DAP),由全教协会(NAEYC)提倡的关于适宜婴幼儿发展的一系列核心观念与重要原则组成,现已成为美国几乎所有托幼机构的教育实践指南,并受到世界各国幼教界的重视。本文将简单介绍DAP的主要观点与基本原则及其对教师行为和教育实践的期望和要求,以供学前教育工作者借鉴。

一、发展适宜性教育

发展适宜性教育,概言之,是指能够满足婴幼儿(包括0-8岁)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适宜性教育既要兼顾相应年龄组儿童群体的发展现状和不同儿童的发展差异与个体特征,又要帮助每一个儿童尽量努力挑战其可能达到的下一个发展目标。

为了使教育与相应年龄组群体和婴幼儿个体的发展现状相适应,教师既要熟悉和理解婴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又要通过有意识的观察和分析,清楚地了解每个儿童的发展状况和具体特征。教师应该善于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在儿童与环境或同伴互动的过程中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兴趣、能力和发展状况。在掌握儿童年龄特征和个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考虑到儿童身体、情绪、社会性、认知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活动。

为了使教育有助于每一个儿童挑战其可能达到的下一个发展目标,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当前发展水平以及儿童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以便提出既富有挑战性又有实现可能性的发展目标。教师还要更多地关注儿童,在适当的时候向每一个儿童,尤其是0-3岁婴幼儿,提供适当的活动材料和学习机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发展。

因此,发展适宜性教育是针对一定年龄阶段儿童实施的,并因个体儿童的年龄、经验、兴趣和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和调整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选择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目标

发展适宜性教育不会偶然发生。一个优秀教师所做的一切,从活动室环境的创设到对儿童的观察和课程计划的设计与实施,都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其教育行为是基于教育目的产生的,并且因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要作出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决策,教师要透彻地了解儿童个体及年龄组群体的学习与发展水平,借此决定什么样的目标对儿童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在选择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基本因素。

1 年龄特征

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有与其年龄相应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游戏方式和对事物的感受方式,这种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会随着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进程不断发生变化。年龄是影响儿童能力水平的极其显著的因素。儿童的年龄越小,尤其在0-3岁阶段,其发展和变化越快。了解相应年龄组儿童的一般性发展特点,是有效进行早期教育的关键之一。掌握了儿童的一般年龄特点,教师便能正确地预计相关年龄组儿童可能喜欢什么,以及什么样的活动适合并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能作出初步的教育决策,并有充分的信心认为这种决策对该年龄组儿童来说是适宜的。

2 个体差异

事实上,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年龄相仿的儿童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有必要认真考虑,对每一个儿童的整体发展而言。什么是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教师必须仔细观察每个儿童的行为,了解其在各领域发展的个体特征,从而及时计划和调整教育目标与活动。不同的儿童在同一个领域的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同一个儿童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除此之外,儿童的兴趣、性格、学习风格、已有经验和技能等也都有显著的个体特征。针对儿童个体的需要和能力开展教育活动是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根本宗旨。一个优秀的教师决不会对全班儿童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而是会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地制定和调整教育目标。以促使每一个儿童始终能努力挑战其可能达到的下一个发展目标。

3 社会文化环境

每一个儿童都在特定的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不同的社会对于什么是适宜的或有价值的行为有着特定的见解和期望。通过与父母以及周围人的接触,儿童逐渐理解了这些价值观念和社会期望,进而形成了待人接物、显示自我和社会价值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因此,在为儿童选择适宜发展的教育目标以及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还要考虑他们所处的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

对于婴幼儿来说。从家庭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是他们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社会环境变迁。有些婴幼儿的家庭生活环境与大多数婴幼儿不同,对他们来说,这种环境变迁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他们很可能由于进入陌生的情境而感到恐惧或迷惘。教师应当通过与家长交谈、家访等途径及时了解这些婴幼儿的特殊需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

三、对教师行为和教育实践的期望和要求

发展适宜性教育对教师行为和教育实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努力,才能有效贯彻DAP的基本原则。必须注意的是,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最佳效应。

1 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

在适宜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中,儿童应该能体验到温馨和睦的人际关系,逐渐成为民主的互爱互助的集体中富有责任心的一员。只有在这样一个集体之中,儿童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对于0-3岁婴幼儿来说,创设如亲子关系般温馨的师幼关系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熟悉每个儿童的性格、能力和学习方式,尊重每个儿童,允许儿童犯错,聆听儿童的诉求,耐心提醒儿童遵守规则并解释理由,引导儿童解决冲突。(2)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得到必要的帮助,引导儿童建构和谐人际关系。(3)让儿童体验到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增强儿童的集体归属感。(4)创设井井有条的、经常变化更新的、有趣的、舒适的室内外环境,保证儿童可以很容易获得所需的玩具材料,持续地引导儿童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索。(5)为儿童提供合作性学习与游戏的机会。(6)把每个儿童的家庭文化环境纳

入班级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7)禁止对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儿童的嘲笑、戏弄等不尊重行为,防止任何有碍儿童集体归属感形成的现象发生。

2 设计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

好的课程可以引导教师开展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课程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儿童的关键性学习目标。关于早期教育对儿童未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在幼年阶段,至关重要的是儿童的好奇心、自我调节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对学习和成功的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数学和科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全教协会(2005)在早期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中提出要评判课程结果的七方面内容:社会情绪、语言与文学、数学、科学探究能力及知识、理解自我和周围社会环境、创造性艺术表达、身体发展及技能。好的课程不仅仅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简单组合,它要根据儿童的关键性发展目标,为教师提供教学依据和教学材料,并使所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课程设计中还要考虑各特定发展领域中学习内容和能力发展的连续性,以便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持续不断地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和进步状况来考虑各领域的材料和活动安排的逻辑顺序,同时还要照顾到个体儿童的兴趣和特殊需要。课程内容的深度也很重要。在材料丰富、时间充裕并且允许儿童深入探究的情况下,儿童的学习和探索往往更为专注和持久,学习效果也更好。

3 实施促进儿童发展的教学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作出判断和决策,使材料提供、师幼互动和学习活动等适宜于全班每一个儿童的发展。

幼教界经常有关于各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孰优孰劣的争论,如单科教学和综合教学,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等。适宜儿童发展的教学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针对适当的对象和领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这样才有益于不同儿童在不同领域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经历尝试和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这也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拥有必要的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知识和经验准备,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儿童发展。

根据婴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此外还应注意,教师一方面要为儿童提供机会,让儿童练习已有的知识技能并从中感受成功和满足;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为儿童提供必要的和适宜的帮助,让儿童学习和掌握那些处于儿童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和经验。

4 及时观测儿童的发展状况

如果说课程是促使儿童达到理想结果的计划或蓝图,那么对儿童发展结果的观测则是了解儿童是否朝着理想结果发展的必要的过程。充分地重视对儿童学习结果的观察和检测,是发展适宜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通过观测了解每一个儿童的能力和需求,从而为满足儿童需要并实施符合其发展特征的教育提供保证。

在发展适宜性教育中,教师观测儿童发展的目的在于:(1)调整儿童发展和学习的方向。(2)指导教师的计划和决策。(3)识别可能需要特殊服务的儿童。(4)向家长和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年幼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会有快有慢,教师只有尽可能在正式的情境和不同领域的活动中对儿童进行多次观测,才能获得关于儿童发展水平的真实信息。

5 与儿童家庭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关系

开展发展适宜性教育,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儿童。婴幼儿的年龄越小,教师越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从家长处了解更多的儿童发展信息。与家长沟通合作是教师必备的特别重要的专业技能之一。

在与家长交往时,教师切忌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认为自己是了解儿童教育的权威人士,家长需要向自己请教。其实,父母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他们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教育决策中有重要的发言权和选择权。教师要与家长建立正面的互惠互尊的双向伙伴关系,让家长感受到教师重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活动。教师不仅可以从家长那里了解儿童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关于社区环境的信息,有助于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同样也有大量关于儿童发展的信息可以与家长分享。家长通常十分愿意与教师谈论自己孩子在园的表现。儿童看到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融洽,也会增强安全感,愿意更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学习。

发展适宜性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期望。面对挑战,教师既不宜操之过急,也不可无动于衷,而是应当提高认识,端正心态,努力学习和反思,一步一个脚印,提高实践能力和教育质量。

上一篇:建构适宜0-3岁儿童有效活动的空间环境 下一篇:论儿童教育的出路